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艳芳  林琳 《世纪桥》2021,(3):82-8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造成的影响,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着力解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加...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历史不过是“自然界成为人”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严重的工业污染后的自然,如何异化为人类对立面的过程,深度分析了其中种种制度根源、社会根源与科学技术根源,提出了解决自然对人异化的可能途径。因此,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是“绿色”的,同时也为哲学如何研究生态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自然观为我们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捷莎 《新视野》2006,42(6):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而这种发展观恰与马克思的自然观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存在主义的异化观与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批判和解构资本逻辑为核心论题、以建构生态社会主义乌托邦为价值旨归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及其逻辑,努力驯服和驾驭资本的辩证逻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生活自然观。它从生存论和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角度对自然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与价值向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解读和科学诠释,从而彰显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生活性。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对"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活前提的批判性审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这一互动过程所使自然分化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造自然"构成了人类生活场域的空间架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蕴含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活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现实、未来的统一,根源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指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直面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核心和灵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是进一步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6,(6)
马克思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在对以往片面的自然观扬弃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集中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呈现,是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国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他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切入点,也是他新世界观的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点是人的自然环境,而不是离开人而存在的天然的自然。劳动是人主体性实践活动,是自然与人的中介,人的主体本质决定了劳动的技术实践性。当代科技革命异化了人与物的关系,导致了人对自己活动的主体性的否定,即人为物役,主体缺失,失去自由。马克思坚信:作为历史时期的共产主义到来之时,自由将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为社会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为组织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纽带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核心政治。这种核心政治模式的价值蕴意体现在有利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和谐性;有利于社会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当代中国"核心政治"的发展应把握好四个向度: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治;二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政治;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政治;四是以和谐有序为目标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这具体表现为:唯物的本体自然观、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社会的历史自然观、价值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多维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其精髓要义包括:自然是历史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实现两大和解等,呈现出辩证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为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和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汲取和发展马克思自然观,不断强化生态价值观的引领、加快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完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相似文献   

16.
金建萍 《求实》2013,(3):4-9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视野出发,充分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物的增值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给予严肃而深刻的批判,揭示出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之中。这一批判逻辑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洞见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理解和思考当今时代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一新型的价值体系.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价值、实践、道德四个向度的基本意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价值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国内外学者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比较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从各自的立场对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一致和差异作出了不同阐释,概括起来有一致论、对立论和异同论三种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对实践的理解还是对自然概念的分析抑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上,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诸多的一致性;他们的自然观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其集中体现在实践观点、自然概念和辩证法三个层面。正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互补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一个整体,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