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邓智旺 《党史纵横》2004,(12):26-27
1958年秋,人民公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人民公社一成立,就普遍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当时,供给制被作为“共产主义因素”而倍受赞扬,虽然这一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一直坚持到1961年6月《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颁布。供给制的广泛推行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7月,全国农村开始办人民公社。8月7日,人民公社的第一个章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产生了?思蛘旅魅饭娑ǜ萌嗣窆缡敌泄ぷ手频耐保敌辛甘彻└啤H嗣窆绲墓…  相似文献   

2.
最早使用"公社"名称的大社是浙江诸暨的"红旗共产主义公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大社第一个使用了"人民公社"名称;嵖岈山卫星公社获得"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殊荣,主要是其<碴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依然把"人民公社"定义为"农村人民公社"。此举有定义不周之嫌。"人民公社"起源于农村而后向城市扩展;"人民公社"的外延包含"农村人民公社"与"城市人民公社";二者共有"人民公社"所赋予的属性。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示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率先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在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系列规划中,不断探索创新规划理念、建设模式和治理方式,积极构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推动实现城市副中心和通州区跨越式发展,打造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相似文献   

5.
<正>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现状减少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再减少100平方公里左右。2018年,向社会公布《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负面清单》与《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限制目录》"),显示了政府对土  相似文献   

6.
刘波 《前线》2017,(9):69-7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为首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十三五"要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国际城市。2017年3月28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发布,提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构建世界  相似文献   

7.
鲁勇 《前线》2011,(1):37-38
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要求,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这是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北京“四个服务”水平,推动北京迈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和战略意涵下,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以及与北京城市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国家外交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思考。国际交往中心的历史维度北京市的外交服务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进  相似文献   

9.
《前线》1960,(7)
北京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新高潮已经到来。入春以来北京的街道工业和人民集体生活事业出现了新的大发展局面,已经基本上组织起来的城市居民纷纷要求组织人民公社。今天的首都正是春色如画,满园花开。人们正在振臂高呼:城市人民公社万岁!这是首都人民的大喜事,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9,(12):29-31
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北京城市南部地区建设成为“新北京富有活力的地区”。日前,市政府正式下发《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我在北京市平谷县的山区人民公社工作了近7年,耳闻目睹了几位农村干部清正廉洁的故事。书记进桃园,不吃一个桃平谷县胡家店生产大队的中共党支部书记杨玉成,是北京市的农业劳动模范,曾多次受到市领导的接见,其所在大队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十面红旗之一称号。1965年秋,我在这个大队搞"四清"工作,是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指导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文件即《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北京党史》2004,(2):27-30
2003年是北京历史上特殊的一年,一场叫做“非典”的瘟疫使京城一度被恐慌笼罩。历史研究者们并没有因“非典”而停止工作。他们孜孜以求,在抗击“非典”、北京城市历史及当代北京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实绩展现。2003年颇有影响的《北京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①、《城记》②、《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③、《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2003.5)》④都是北京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此外大型资料书《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⑤又面世了三辑,耗时5年整理出版的《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⑥更是华北沦陷史的重要资料书。还有十…  相似文献   

13.
《前线》1963,(11)
最近,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工厂、商店、农村干部参加劳动的消息。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的北京顺义县北小营人民公社上辇大队的干部、北京市针织厂的干部、王府百货商店的干部、同春园饭庄的干部以及本刊这期发表的延庆县四海人民公社石窑大队党支部书记等积极参加劳动生产,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例子,是北京市各个角落的基层领导干  相似文献   

14.
如何建设“宜居北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称《规划》)。《规划》把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提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是这次新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是什么?意义何在?问题症结是什么?如何建设?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经济中心到宜居城市可以说,《规划》提出北京的新方向——“宜居城市”的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资源、环境、人口)来确定发展目标的一个生…  相似文献   

15.
魏晔玲 《前线》2009,(5):49-50
2006年北京市在落实和深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始推行《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年-2020年)》(以下称《村庄体系规划》)。该规划突破了以往规划只包含城市的局限,小城镇和村庄的规划成为工作的重点。日前,本刊记者就这一体系规划产生的背景、实施情况及工作设想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谈绪祥。  相似文献   

16.
孙学才 《前线》2016,(4):57-59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明确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指明了首都的发展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决策部署,积极探寻北京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前不久,北京出台《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及七项配套规划(简称"1+7"文件),以政府推动、政策规划拉动、  相似文献   

17.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由北京市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丛书》、《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简史》连同修订重印的《中国其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认为.同时出版多部地方党史基本著作.是北京市党史研究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北京党史提供了重要的教材.  相似文献   

18.
国际奥委会北京时间6月1日下午,公布了2022年冬奥会评估委员会对候选城市的《评估报告》。北京市市长、北京冬奥申委主席王安顺6月2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回答关于《评估报告》的诸多热点问题时表示,《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北京申办冬奥会的三大理念,北京冬奥申委下一步将全力做好各种申办工作。  相似文献   

19.
张燕友 《前线》2009,(11):31-32
日前,《北京市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出台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产业界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二是吸引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到北京发展,共同将首都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城市。  相似文献   

20.
《北京党史》2006,(5):57-57
为修改好《中共北京历史(第二卷)》(1949-1978年)中党领导北京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下一步征求老同志和有关同志的意见做好充分准备,2006年7月19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了“建国十七年北京的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座谈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原北京市农林局局长、党组书记李莉,原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办公室主任王振业,原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董四留、何三晋,原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六振达、王树德,原北京市农业局农业处处长、《北京志·农业综合志》编辑组成员王维贤。会议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煦主持,助理巡视员籍援朝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