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新时代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关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粮食流通的稳定性和粮食产业的安全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建设世界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积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出发,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的粮食安全全过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于2008年7月1日施行,该法呈现出四大亮点。亮点一:禁止歧视残疾人。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相似文献   

3.
曹众 《奋斗》2022,(7):53-54
<正>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经国利民,法是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到法治治理的根本转变,在法制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高度重视该项立法。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4.
艾克辉 《学习导报》2014,(24):39-40
近来,汉字中的“法”成了各大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依法治国”“党内法规”“司法公正”“法治体系”……在10月23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还确定了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法,为什么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法”这一概念都有哪些内涵?“法”字的本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本刊编辑部 《奋斗》2023,(12):46-47
<正>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之本、江山稳固之基,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如一,将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部署。黑龙江省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2.5亿亩沃野良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端牢“中国饭碗”、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迁西县委组织部在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持续激活思想、组织、产业、载体、先锋等五个要素,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相似文献   

7.
冯珊 《奋斗》2023,(10):69-7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善谋兴农之业,多办利农之事。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其以具备“软治理”属性的德治为支撑、以“硬治理”属性的法治为保障、以“软硬兼施”属性的自治为根基。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造成了乡村自治效果不佳、法治运行不畅和德治作用式微的困境,阻碍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应深化村民自治以夯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根基,强化乡村法治以增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抓好乡村德治以筑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不断推动自治、德治与法治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孙慧 《新湘评论》2024,(6):57-59
<正>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本期我们节选刊登陈云同志《重视粮食工作》一文,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粮食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保障法的主体性、法的目的性和法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制定出符合人民意志的良法,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吸纳人民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是体现法治人民性的本质要求;将法治的功能与效果置于人民群众的评价之下,是寻求法律为人民支持的社会保障。当然,在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注意将尊重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相结合;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法治事业,必须实际考量普通民众的法律能力;要引导人民群体跳出自我利益的窠臼,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正当诉求。  相似文献   

12.
经自治区授权,自2018年2月1日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所辖区域依法行使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在此背景下,兵团依法行政的能力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兵团还存在权责清单履行责任不明、行政决策合法化水平不高、行政执法规范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了法治兵团的建设和发展。要从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增强兵团依法行政能力,为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法治根基。  相似文献   

13.
法治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基于政治背景、思想渊源、现实国情和文化根基的不同,法治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体两面,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出发,中国法治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受城乡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多种因素影响,宜昌耕地保护的形势不断复杂和艰巨。如何以确保粮食安全和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最大程度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是新时代宜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陈庆山 《奋斗》2023,(5):34-36
<正>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更进一步落实了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政治责任。2023年1月30日,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实施“五大行动”为抓手做好“三农”工作,为率先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为更有底气、  相似文献   

16.
陆静超 《奋斗》2024,(2):18-20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极端天气频发,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法制基础,更需要“法治”基础。在探讨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相关性时,应重视法治理性的维度。法治理性是市场经济模式发生与运行的重要化基础之一,它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前提和人道根基。在西方,法治理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和罗马法私法原则公法化来完成的。法治理性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站在历史高度,高屋建瓴地肯定财税体制在理财和治国中的基础性作用,突破了仅从经济层面定位财税的窠臼,逐步强调财税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伴随着财税制度认识的完整化和立体化,财税法也超越了宏观调控法的传统定位,在延展视域中凸显出公共财产法、权利保障法和分配正义法的内在特性。在立场上则由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从管理转向法治、从治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兵团妇联2月27日组织了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报告会。自治区妇联事业发展部部长肖文英,向兵团直属单位及驻乌单位的280名妇女同志,从10个方面系统地讲解了2005 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相似文献   

20.
姚明军 《学习论坛》2004,20(1):23-24
民主治国理论是法治的理论基础。民主治国理论包括以下内涵 :民主制度 ;权力控制观 ;法治优越观。探索民主治国理论 ,对于促进法治理论根基的巩固 ,加深人们对法治的科学认识 ,从而推进法治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