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由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参加,旨在改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扩大贸易与投资。本文以中国云南省与该次区域的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云南省参与GMS合作的贸易状况,提出云南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以推动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驻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下正式启动。同时,国内外关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也逐渐兴起。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国内研究以经济路径为主,涵盖诸多议题。国外研究则主要围绕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治理3个议题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国内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拓展视野”,在研究路径和议题选择上有所突破和推进。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1-2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SIS)主办、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赞助的中国一东盟区域及次区域合作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就中国-东盟区域及次区域合作进行了广泛讨论,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区域及次区域合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本文系此次会议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欧"次区域合作"日益成为中欧合作的新支柱。作为中国次区域合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充当了中欧"次区域合作"的先行者,从合作理念创新、经贸关系发展等角度提升了中欧整体合作水平。开展"次区域合作"是由欧洲发展的次区域化趋势、中国深化对欧战略认知及中欧各自发展特点等因素所推动的。中国—北欧国家合作、中国—南欧国家合作或将成为中欧"次区域合作"下一步推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次区域合作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越南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有海陆相连的国家,区位优势独特.因此,越南将在中国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上,越南已经在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西要加强与越南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一湄公河是东亚重要的国际河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典范.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湄公河拥有区域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牵一江而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与关切,大河流域的合作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域内国家和外部力量的重视.至今,大湄公河次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合作机制,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①.  相似文献   

8.
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二战以后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而广泛出现的一种区域合作现象,这种区域合作是边境区经济行为体的互动过程,受国家边界的影响强烈。从边界的经济属性上分析,边界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可归纳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总地看,国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经济行为体对外部市场拓展的愿望使各国边界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这是一种趋势,会不断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其转化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参与合作各方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  相似文献   

9.
次区域合作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越南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有海陆相连的国家,区位优势独特。因此,越南将在中国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上,越南已经在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西要加强与越南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0.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动态优化、协调发展的系统 ,随着合作的不断发展、深化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显现区域化、国际化、一体化色彩 ,不断出现新的合作领域、新的方式、新的内容。为了推进次区域合作发展 ,从云南实际出发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战略规划、动态协调、优化适应对策1、战略结构与规划。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 ,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是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主力军 ,必须有云南的实施战略、规划和目标、计划 ,把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重大战略 ,列入“十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