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祖慧能受戒后不久,即驻锡韶州曹溪宝林寺,即今韶关南华禅寺,以此作为永久道场。韶州刺史韦璩闻听六祖来到宝林,便与属下官员入山,请大师出山,至曲江城中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缘说法。在大梵寺讲堂,六祖升座已毕,韦刺史及僚属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以及僧俗信众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佛法精要。六祖告知大众:"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接着,六祖述说自己赴黄梅东山五祖处,得法之缘由始末。由"闻经得悟",参拜五祖,到三更受法,得传衣钵,直至"风幡之议",剃发受戒,从此开坛说法,弘化一方。期冀以自身学佛经历,对大众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大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一位卢姓居士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来到湖北黄梅参谒五祖宏忍。五祖问:"汝自何来?"居士回答:"岭南。"五祖又问:"欲须何事?"居士说:"唯求作佛。"五祖说:"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居士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五祖令他随寺众从事劳作,居士回答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五祖见其"根性太利",天资悟性甚高,恐遭人嫉恨,便叫他到槽厂去干活儿。居士退下后,"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昼夜不息",比他人更加辛苦勤劳。这位卢姓居士,便是后来的禅门大匠、东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友人给我看了一件挂轴,是鲁迅手书四句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此偈似曾见过。原来,199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出版的《鲁迅研究月刊》登载了李思乐的《由鲁迅的一张明信片想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文,介绍的是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饭田吉郎在《从地球的一点开始》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据饭田吉郎介绍,十六字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教,立地杀人"写在一张明信片上,寄信人是"鲁迅",收信人是"上海市徐家汇清水安三先生",因为邮戳盖得太乱,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另外,在明信片的正面还有手书"应需回信"四字。  相似文献   

4.
女书法家苏泽立受中国对外友协、中国佛协、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之邀,以楷书恭敬抄录的《六祖法宝坛经》日前书写完成。作为2006“中印友好年”中国送给印度友邦的大礼之一,在“重走唐僧西行路”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于2006年7月12日在广东南华寺迎请、7月19日在广州举行盛大  相似文献   

5.
正眼下的年轻人,知道宝卷是怎么回事的恐怕为数寥寥。宝卷主要由"开卷"、"正文"、"偈赞"组成。"开卷"类似于宗教仪式,如《灶君宝卷》开卷道:"宝卷之家,先将灶上收拾洁净,焚香点烛,礼拜之后,然后开宣。"开卷的目的是制造严肃的气氛,引起听者的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6.
黄檗希运住持黄檗山,门下学人常达千余众。黄檗既深得马祖、百丈洪州禅法之精髓,又因势创新,故其接引之法更见单刀直入,机锋峻烈,棒击喝问,语势兼用,创立"黄檗禅",并开启其后之临济宗风。一次,师上堂,大众才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一日上堂,大众云集。师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以拄杖趁之,大众不散。师却复坐,曰:"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  相似文献   

7.
大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刑部侍郎韩愈左迁潮州刺史,于陕西蓝田偶遇侄孙韩湘子,挥毫写下千古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至潮州后,上体古圣之心,“崇儒尚学,以正风教”,岭南文风为之一振,文脉绵延千年而不绝。近日,马介璋先生捐资一千万元于广东潮阳老家兴办现代化之“马介璋中学”,想来此中必寓深意焉,而韩文公亦将含笑于九原矣。  相似文献   

8.
《论语·学而》篇记述了孔子学生子夏的几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这里,别的都好说,惟独"贤贤易色"—句,  相似文献   

9.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老挝的流传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蕴联 《东南亚》2006,(3):58-64
《罗摩衍那》在老挝有多种传本,如万象传本、傣语传本,称为《佛陀言教》、收藏于琅勃拉邦王宫用安南语写的《托拉毗》、《小楞枷国》。《罗摩衍那》广泛传传于老挝寺庙,如万象省的缸塔寺、波喔寺、班拿算寺、班洪寺、侬伯安寺等都收藏有《罗摩衍那》的手抄本。1973年印度学者Sa  相似文献   

10.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中心山谷,依山而建,巍峨庄严,四面群山环绕如城。初为山民诸葛节等创建,请金地藏于此驻锡,并据《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指地为城”故事,取名化城寺。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御赐化城寺匾额。化城寺为九华山唯一一座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格局的寺院。历史上多次重修或扩建,现存主要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  相似文献   

11.
弘扬南宗禅的两大柱石中的另一位是青原行思禅师,他在中国禅宗史上与南岳怀让禅师并驾齐驱。青原行思,俗姓刘,江西庐陵人。幼岁即出家,后参曹溪六祖慧能得法,为六祖门下首座弟子。后"自传曹溪密旨,便复庐陵化度群生",住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弘扬南禅顿法。青原行思的得意弟子为石头希迁,有趣的是,希迁原为行思的同门  相似文献   

12.
正张同吾先生是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如今我们相识已40年了,成了知心朋友。当年我在东北部队工作,开始写诗,休假时就回北京通州哥哥家。那时同吾在通州四中教语文,常听我哥说他才华横溢潇洒倜傥,教课既没教案也没提纲,上课侃侃而谈风趣生动。那是1974年全国批判"师道尊严",学生们上课折腾不好好听讲,唯独上同吾老师的课都洗耳恭听。在教师中他是"另类",学生们偷偷读《红楼梦》,领导说是黄书要求上缴,他据理力争说明明是红楼,怎么会变黄呢?男学生留长发,领导说是资产阶级思想,他说是向伟人学习,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头发更长!同吾有个大缺点:不拘小节,爱丢  相似文献   

13.
心梗记     
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乃北宋传奇宰相吕蒙正撰《寒窑赋》首句。人生在世福祸相依,衰老疾病不可抗拒,如同天有不测难以预料!吾读此"劝世文"深眀其理。但吾突发心梗如山之倾倒,猝不及防,以致昏昏然心有不甘!是日立冬,吾与诸乒乓球友切磋,歇息之时正阅微信,忽胸中疼痛,窃以为上午咖啡饮之不适,至刺激食道所致,然持续不缓,继之汗流浃背!似心脏有恙,但并无石压之巨疼,亦无后背  相似文献   

14.
禅家精辟词语广泛流布社会 另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可算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公元520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河南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将大乘心宗传至东土。经二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宏忍到六祖慧能。衣钵相传,禅宗心法遂大行于世,果然如达摩祖师所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临济、云门、沩仰、曹洞、法眼等各宗各派的大禅师秉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以参话头、斗机锋等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世界     
《新青年》2013,(5)
英国发行邮票纪念《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
  今年是英国名著《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为纪念作者简·奥斯汀,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一套六张以该书作者著作为内容的邮票。这套纪念邮票描绘了简·奥斯汀所写的六部长篇小说的情景,分别是《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  相似文献   

16.
双泉寺     
正双泉寺,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至少始建于金代,初为金章宗西山行宫之一。该寺在西山八大处后身,寺下有一石桥,名曰万善桥。仔细观察万善桥的桥基、拱券均与永定河上大名鼎鼎的卢沟桥神似。双泉寺,顾名思义有双泉,双泉合流顺着山谷淌下,汇入永定河。双泉流经1500米经过一座关帝庙前,该庙据说建于隋唐,并在明代有敕封。常言说得好,"人烟随水存,双脚踏生路。"人的生存是离不开大自然赐予的水,连人走的路也常常需要依在水边。我每天沿着关帝庙到双泉寺这条路散步,久而久之,对这里的很多东西不仅观  相似文献   

17.
正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杜甫称之为"王杨卢骆当时体",后人学者们认为,他们的风格还是受到六朝骈俪影响,但是,虽有浮靡之瑕,他们已经试图改进文风,直抒胸臆,慷慨刚健,骨气翩翩,从内容到境界都比前人超然胜之。其中骆宾王最富于才华,七岁时所赋《咏鹅》载入《全唐诗》。宋吴坰的《五总志》记载:骆宾王年轻时,曾经在杭州梵天寺作洒扫执役。一日夜晚,佣作劳务毕,  相似文献   

18.
时维公元一○二八年,吾屯下古寺肇始于斯,是为热贡第一古寺斯地南望昆仑,西瞻河源,水草丰美,地阔天长,黄南热贡之形胜,无出其右者。是以兹寺之建,庶几与我佛陀亦有夙缘乎?  相似文献   

19.
日前,著名写意花鸟画家金默如在北京举行仪式收宁涵昭女士为徒。金默如是清朝爱新觉罗皇族后裔,曾拜著名花鸟大师王雪涛为师,从事写意花鸟画的学习、研究、创作。在国内各地及英国、新加坡等国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有《中国当代美术家画集·金默如》等。  相似文献   

20.
正再引一段文学粉丝的故事,出明代作家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筆談》卷七,题曰《俞娘》。俞娘,丽人也,行三。幼婉慧,体弱,常不胜衣,迎風辄頓。十三,疽苦左胁,弥连数月,小瘥1而神愈不支,媚婉之容愈不可逼視。年十七夭。当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观文史。父怜而授之,且读且疏,多父所未解。一日授《还魂传》2,凝睇良久,情色黯然曰:"书以达意,古來作者多不尽意而出。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見,出人意表。如《感梦》一出,注云:"吾每喜睡,睡必有梦。梦則耳目未經涉,皆能及之。杜女3故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