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省管县"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起来。福建省当前"省管县、市管县"模式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城乡二元差距拉大等不利影响,严重束缚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省经济实力的提升。当前许多学者关于"省管县"改革的观点有待商榷。"省管县"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行财政省管县、扩权强县、市县平行三步走,才能同时根除"市管县"体制下的弊端和"省管县"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财政省管县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中很受关注的改革模式,近几年来这种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该体制的优点以及完善与改进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推进财政省管县体制的积极意义。可以说,从财政省管县体制到行政省管县体制的转变成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紧迫课题。本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财政省管县体制的弊端和局限性,指出行政省管县体制的优势和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从财政省管县体制到行政省管县体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的理论基础、现实可行性及可能衍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通过改革省级行政区划,依法明确省、市、县的职责权限,继续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适当维护地级市的利益等对策完善“省管县”体制管理。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做法与经验,对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地区协调,提高财政运行效率,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推进我国行政层级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财政省管县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该体制的优点以及完善与改进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推进财政省管县体制的积极意义。可以说,从财政省管县体制到行政省管县体制的转变成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紧迫课题。本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财政省管县体制的弊端和局限性,指出行政省管县体制的优势和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从财政省管县体制到行政省管县体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省管县”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由“省管县”取代“市管县”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符合目前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在“省管县”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为此,要逐步下放权力,理清省市县各方权益,协调好省市县各方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我国很多省份都进行了省管县的改革,目前大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论证省管县的可行性上面,没有对省管县实施后县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运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尝试着用指标来反映省管县体制实施后湖北省县域发展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然而就在市管县体制发展成为我国主导性的地方行政体制之际,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质疑这一体制的合理性,主张推行"省直管县"的行政区划与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呼声却占据了上风。在我们看来,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不单纯是一个领导体制或行政区划问题,而是一个宪政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的问题。不首先解决政府职能问题,无论是市管县还是省管县都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秩序扩张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省管县体制改革现已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邓州市"强县扩权"为例,分析邓州市在省管县体制改革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省管县改革的绩效预期及其现实挑战:一个理性的省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的实际绩效,都必须置于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共同构成的制度网络中,从制度安排的耦合关系中加以考量.在理论界已就"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成广泛共识的背景下,需要对这一改革可能取得的实际绩效保持高度审慎的理性态度,摒弃那种设计"最优"方案,实现"一次性跳跃"的建构理性主义的冲动,将"省管县"改革纳入更为宏大和复杂的体制变迁背景,纳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对其实施过程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产生的政治一行政效应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市管县体制下市县之间形成了科层主导的竞合关系,省管县体制下市县之间将形成斜向分治的竞合关系,在市管县向省管县的改革过渡时期,市县之间则形成了科层主导、斜向分治交错混合的竞合关系。这三种竞合关系,在市县的自主性、竞合的结构特征、竞合的机制手段、竞合的绩效表现等四个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需要省管县的地方,应缩短改革过渡期,并尽快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导向功能的一项行政改革。文中探讨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借以思考"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对我国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发挥省级政府的区域财力调节作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省管县财政体制为县财政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福建等省份先后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并在财政体制上实行“县财省管”的试验性探索,县域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省管县”体制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省级以下行政区划的权力结构模式和行政、财政基础,并将深刻影响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模式,可以被视为自20世纪80年代“市管县”体制实施以来又一次对政府间关系所做出的根本性调整。  相似文献   

15.
根据"省管县"行政体制下公安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应当明确"省管县"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建立"省管县"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三层体系技术架构即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展现层,有利于实现高效、稳定、灵活扁平化公安信息的应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改革始终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由一般性政策调整进入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阶段。经济体制转换阶段,可称作改革的攻关阶段,企业改革自然地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引起了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省管县改革已经成为趋势。然而,改革实践中存在许多困境:如制度化的利益格局难以破解,非制度化分权使依法行政遭遇尴尬,非整体性放权使县级政府面临"两个婆婆"等。究其根源,一是各级政府职责权限的同质性;二是省管县改革设计的过渡性。改变这一困境的切入点在于确立省管县体制的目标模式,即省、市、县政府在政治问题和重大事务上应是上下级领导关系,在涉及经济发展问题上是利益共享关系,在公共治理问题上是合作关系;重新配置政府职能权限;实行政治分权和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从体制上恢复了县域经济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显著地改善了县域经济的可用财力。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切实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山东省“省直警县”财政体制改革内容入手,分析了改革对国库工作的影响以及目前国库服务模式滞后于改革的表现。对进一步完善国库服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当前甘肃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关政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于"三农"问题。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问题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甘肃经济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流转、退耕还林(草)、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等问题的研究,深刻剖析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调整有关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里,发生在体制边缘部门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边缘力量的推动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然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改革从边缘部门转移到中心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