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国内外工程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表明,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学交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把研究生教育和解决生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有机融合。我国石油工业历经百余年发展,奠定了未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石油骨干企业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能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油气田生产“真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对石油工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产教脱节的问题,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石油骨干企业,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链条设计、全要素配置和全过程培养上系统部署,逐步探索形成石油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校教师工程素质培养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前提.我国高校应以“导”明方向,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信念;以“训”为手段,拓展教师工程综合素质;以“助”作保障,优化教师工程素质提升环境,形成“导、训、助”三位一体的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犯罪侦查活动对侦查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安院校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就是在公安教育领域对"卓越法律人才"框架下的一种具体教育模式。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公安高等教育的规律,更要符合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公安教育工作的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合理设计,深化"校局合作",开展本科教学与改革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侦查人才培养质量。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方式,而是全程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需要全方位多主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而且还有助于培养掌握多元法律思维方法的卓越法律人才。我国法律人才培养中导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5.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时代课题。研究生群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新时代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是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要求的积极响应,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卓越训练营"通过创新指导理念、创新目标定位、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平台资源等方法,切实做好价值观、大局观的教育,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以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日益强烈。教育部发起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培养一大批卓越教师以实现"更好的教育"。从教师发展规律、教师职业特点以及相关经验来看,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第二,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并重,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第三,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建立"U-S"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分析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技能竞赛资源转化,增强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将竞赛资源融合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卓越工程师的技能、提高了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养,使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与最高领导层“狠狠抓”的倡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色教育。为加快发展步伐,工科类院校将发展专业特色,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攻方向,也不约而同地将除政治、法律、外语类的其它文科课程清除出课程表。本文将对工科类院校这一现象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诸多方面极大地颠覆了法学传统教学模式,给法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困扰,同时也为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手段。信息化社会为法学教学改革描绘了新的新图景。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法学教学改革定位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以分类培养方式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和多元性为内涵,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正式发布实施。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同时也给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安学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安学类专业作为公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实践点。面对新时代公安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公安学类专业建设亟需探索出一条融入新文科建设发展的新路径,找准学科定位,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评价体系,助力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新业态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商科应运而生.为满足新商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应在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作为基层公安机关进人用人的新渠道,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警察队伍结构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广西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招录工作自主性、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校局共同培养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成果喜人,但也存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也即规定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应有素质。就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而言,需要学生、教师共同努力,也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还应当处理好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与本科课程设置的关系,与法学/法律硕士等的关系,与法科学生职业选择和规划的关系等,并避免几个误区。培养模式和内容卓有成效,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卓越警务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法学为根本,以警务为特色,以"分类"培养为目标指引。分类培养其执行路径是通过职业规划设计、警务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结合地域特点服务社会等来实现培养目标,最终实现警察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南林业大学立足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研究制定《西南林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统筹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上下功夫,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造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文章以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卓越计划"下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该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建议进行探讨,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不能满足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分析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系统地阐述了造就卓越工程人才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共研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使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编实用英语》教学理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编实用英语》是目前颇具时代特色、紧密联系高职高专特点的新型立体化系列教材。它的编排体例恰当,内容新颖。配以科学适当、丰富多样、充满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发挥教材本身的功效、体现编排者的宗旨和目的,真正实现以教材为载体,教法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优秀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文化的建设分为人员培养、制度环境、组织机制三方面。每个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无论在开始阶段有多么艰难,在寻找刺猬理念的过程中都会变得强大起来。寻找刺猬理念的过程就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卓越的成就必然有卓越的组织文化在其后,在中国现阶段建设符合商业伦理的组织文化是迫切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学报编辑面对国际化语境、面对学报的国际化趋势,应确立新的现代的编辑意识,努力学习国际化语境所要求的各项知识与技能,认真执行编排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