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将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推进速度,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和提升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其中,政策敏感性的培育和提升在我国当前涉农政策密集出台和发布的背景下,显得迫切而重要。通过政策敏感性的训练和培育,造就一批对政策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新农民,这是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在农村顺利推行,取得预定效果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肥东县小陶村新农村建设初步取得成效,其主要做法是:建立组织,分工负责;广泛宣传,统一认识;运用有关政策,寻求金融支持;发展生产,规划工业聚集区。但是也存在经济发展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农民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户债务负担较重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将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推进速度,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和提升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其中,政策敏感性的培育和提升在我国当前涉农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显得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推进速度.政策敏感性的培育和提升在我国当前涉农政策密集出台和发布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需要对农民的传统行为模式进行认知与反思,对农民在政策环境下的匹配行为模式进行期待,同时调适和保持农民行为模式与政策环境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而其中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是两种关键力量。只有充分协调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农民三者的互动关系,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良性的政策出台、传接与反馈机制,才能加强农村政策的针对性,切实体现农民的正当利益和要求,真正把政策下放基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很多地方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的具体适用及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只有动员农民、组织农民、依靠农民才有可能实现。文章以农民主体为主线,主要论述了农民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以及制度保障,认为只有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把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在农村实行的一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为农民缺乏主体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模糊、道德和法治意识淡薄、契约和合作精神薄弱以及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扭曲。探究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障碍,主要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民主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空间发展缓慢、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限制以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本文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围绕其核心的理念对农民公民意识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性是新形势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基本区别。新型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尊重农民民主管理权利。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需要构建新的治理方式,只有农民自己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办理难的问题,填补外部整合“缺位”和“治理真空”。新的农村治理体制建设能够取得成效需要解决好几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坚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变动员式参与为主动性参与;二是挖掘地方传统和民间协调能力,开发农村内部的组织资源;三是建立乡村公共财政,节省乡村治理成本;四是治理乡镇政府,明确乡镇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另外,将社区的理念引入乡村治理中,并以社区体制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组织体系,对于构建乡村自我整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外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护农民的根本权益以及加强农民的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政策制定的初衷往往是对现实事态进行回应、治理甚至管控。然而,在动态化的现实事态下,政策往往脱离既有预期,出现政策制定和实施落后于现实事态发展的窘境,并由此导致政策治理困局或悖论。文章通过对z市秸秆焚烧治理的政策实践进行分析,阐述地方政府从接受上级政策指令到下达任务指标到乡镇、村社的具体分配过程与实施模式,并分析作为焚烧秸秆主体的农民的政策接纳、回应行为,从而归纳政策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农村改革与发展步履艰难,诸如农业专业化分工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权益受损等问题,都与农民队伍竞争力弱、主体地位不突出密切相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村管理方式,建立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重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主体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其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是农民,其过程参与者和结果维护者也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践主体。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企业的带  相似文献   

15.
闫朦 《理论前沿》2007,(18):39-4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阵地在农村,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西部.只有充分了解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需求,才能使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真正得民心、合民意,进而激发西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在建构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目益凸显,而这与政策执行不力紧密相关。提升政策执行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提升政策执行力,需要提高政策质量,建立健全人事管理的科学体系,优化政府机构执行工作效能,加强作风建设,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内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农村建设中的深化改革等问题及时探讨和研究,以澄清错误认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松桃县太平乡农业产业化进程并非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它运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作用,从而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松桃县太平营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得以迅速取得成效的基本经验。松桃县太平营乡经验显现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在法制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立法滞后、行政执法体系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程中,面临了不少问题。其中失地农民的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不仅是国家的主要建设者,而且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是此次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失地农民政策的比较,探索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