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最具标志性的改革举措,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改革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创立,农村改革还要不断深入和扩展。认真回顾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历程,对今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对农村改革经验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研究者概括出了十多条农村改革的经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达到了全面详尽的水平。在研究中,注意结合农村改革的阶段划分、农村改革的成就和农村改革的前瞻。尽管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和不足,但这一主题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我国改革经验问题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认真回顾和科学总结福州农村改革发展30多年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科学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勾勒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国有经济基本不动,在“体制外”寻求发展的战略,即“增量改革战略”。实施增量改革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不过,采取增量改革战略使民营经济得以成长,只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这出“大戏”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期全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回顾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围绕“五化”走过的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更能进一步加深对《决定》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加坚定搞好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政府主导改革,国有企业推动经济发展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主题.改革初期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忽视了培育自主性市场主体和市民社会,体制内的改革使国家依然垄断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但是,农村改革的制度创新,不仅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最基层的农村实现了重构,而且使私营经济在改革体制的外部顺势而生.私营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社会体制的整体性变迁,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整体上实现了重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寓于中国改革开放整个过程之中。国家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是十分谨慎的,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也是逐步开展的。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放开,与之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相对落后,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独具战略思维的改革思想对于推动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时至今日,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深化政府管理改革依旧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是新阶段推动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落实党的农村改革政策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改革和加强的问题,如领导人才匮乏问题、党员主体地位落实问题、部分村级党组织的权威弱化问题等.因此,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大力培养和大胆选拔领导人才、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妥善处理好两委关系,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11.
刘学侠 《理论前沿》2008,(20):F0002-F00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全会号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一重要方针的确立,对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亿万农民更是一个福音。  相似文献   

12.
黄震 《理论前沿》2008,(16):35-36
中国改革始干农村。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农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农村正处于综合改革时期。要从农民增收、土地制度改革、基层政府改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的四次重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速农产品市场化,到2000年农村费税改革、最终废除农业税,再到2005年城乡一体化等社会主义新农村方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改革开始到2003年前后,改革以“减少控制”为主要特征;2004年以后,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新阶段。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用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农民为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已日益完善,而广大农村居民几乎享受不到稳定并且制度化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长期被边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步伐,逐步弥补社会福利体系的不足与空白,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目标。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与时代背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发展就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在农村社会福利快速发展的今天,探究农村社会福利六十多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逻辑与模式转换,对于农村社会福利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前后至党的十二大召开,这一时期在进行着一场极为重要的渐进政治改革,其逻辑出发点是"人民根本利益",突破口和基本内容是社会政治主体的政治思想的解放和政治心理的革新,从而得以有效启动和推进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理论体系和民主政治制度体系。这场渐进政治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及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为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把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这无疑是具有新的突破意义的决定。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至今近60年的历史平分作两大段,则前后30年的起始点都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宅基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农村宅基地使用和流转都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既有利于保护农村土地,又有利于保障农民对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应当采取多种配套措施,朝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征地乱象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地规模巨大,违法违规征地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征地范围过大、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征地程序不完善不规范、土地财政和政绩考核的驱动、征地政策监督不力等。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必须明确界定国家征地的公共利益范围、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完善的土地征用程序规范体系、实行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严格征地监督制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