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正面临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挑战。积极筹谋应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予以总体肯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扎根,就必须妥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型,即由一种革命理论转向一种建设理论。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在人类普遍利益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民族长期共存,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极具民族性和多样性的云南文化。云南各民族的文化,都属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云南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不可能抛开已有的历史文化基础,应坚持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并做到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总和。吉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们共同构成了锦绣中华灿烂文化的壮美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底色,它积淀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中华文化也是统一战线的文化营养。以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作用,应是目前统战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文化的趋同非常明显.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将如何发展,既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处理好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必须确立民族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系统了解并深入研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特性、发展态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说每个民族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表现为各个民族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性,表明的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何以如此的原因;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人都属于一定阶级。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面临全球化浪潮冲击与挑战的中华文化,要保持其"自强"、"尚和""、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特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主体文化对多元文化的解构、重构、塑造过程,形成了多元性与一体性相统一,由诸亚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格局,成为一种在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结构等方面异质同构的文化形态。自强精神、德厚精神、崇实精神、团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核心价值。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进步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解读,对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构造进行改造,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跨境民族众多、宗教复杂、文化多元,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相互交织,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临沧市具有绚丽多彩、积淀厚重的边境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应以中华文化认同引领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文化载体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着力在边境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临沧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德才 《理论前沿》2008,(11):37-38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时代命题的提出,确定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从历史文化的渊源出发,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主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一体化”,而是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文化全球化具有必然性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在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就是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华文化要以开放、自信的态度走向世界 ,同时要以清醒的头脑、有效的措施捍卫文化主权 ,反对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和土壤,也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区分精华与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文化现象的根本是精神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也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发展的宝贵财富。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就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不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国家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必然会影响、冲击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其文化内核不会轻易被瓦解,而且往往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初腾飞靠政策、制度和战略,长久繁荣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顽强地实现自我转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文化精神的高下,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诚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无疑,江泽民同志这段话对构建中华民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在近代从来面临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走过了一个颇为坎坷的的发展历程。我们理应通过历史回视及对文化激进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观点的检讨,对中华文化的当代走势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对待传统因素的理性态度要求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和"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为此,法制现代化需要在传统法制、中原汉族习惯、少数民族习惯等三个层面对传统因素进行扬弃;而这三个层面的任务分别在清末法制改革、民国立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相继展开。法制现代化阶段性的三个步骤与民族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暗合是中国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内在规律的外部表征。但传统因素在整体上遭受冷遇使法制现代化的民族性体现不足,从而导致国家法与民族习惯之间关系紧张。这个难题需要知识界和实务界以更多耐心对传统因素进行消化和吸收,将其有益因素汲取到法律体系中以弥合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