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国》自发表以来,一直被视作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至今在中国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文本。本文通过日语三大语言特点之一的主语省略现象的翻译,来探讨纽马克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英翻译为例,借用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可见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进行两轮交际的跨语言活动,即"原作者——译者——译者读者",其中译者同时具有交际者和接受者这双重身份。翻译的核心准则是把握信息发送者意图凸显的"显明定识",寻求共同的认知交集。在分析的基础上,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可归纳四条翻译实践原则:译文归类化明示;直译加注异化性明示;删去繁赘简明化明示;增补评释点睛化明示。  相似文献   

3.
朱执信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介绍给中国人民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06年,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述。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等理论,朱执信有着独特的理解。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新解读朱执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迟与梭罗《瓦尔登湖》之间的情缘持续了几十年时间。徐迟初译和复译《瓦尔登湖》的时间跨度极大,其间先后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1980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徐迟对梭罗《瓦尔登湖》的翻译认知,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次肯定的历程,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徐迟对梭罗和《瓦尔登湖》的态度之所以出现阴阳两重天的巨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是在政治和个人双重因素的制约下,译者对作者和原作本身的体悟有所变动。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晚年的徐迟对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的欣赏依旧,但更多时候徐迟是在借梭罗和《瓦尔登湖》来巧妙地剖白心迹,进行自我言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对外传播历史悠久的新闻月刊《今日中国》(法文版)《la Chine au présent》为研究文本,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域,分析翻译传播理论在汉译法领域内的应用。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今日中国》(法文版)2013年全年12期杂志,分别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对其中文和法文版本进行对照和比较。旨在将传播学理论和外宣翻译研究相结合,通过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译法策略之路径,丰富和发展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以期为外宣翻译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理逻辑,更好地回应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文中探讨了《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戏剧翻译中译者要重视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翻译中的宗教文化缺失会造成目的语观众对于戏剧译作的理解与欣赏上的空白,偏差。文章旨在探讨戏剧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雪·人》是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代表作,全诗通篇只有一个句子,极具整体感和画面感,体现了东方禅宗美。文中根据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来汉译《雪·人》,以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和移植《雪·人》原语作品的禅宗文化、再现原语作品的音美、形美及意美、实现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希望为后来译者汉译史蒂文斯其它禅诗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从音韵、词汇、形式和形象的角度出发,对《边城》的两个英译本的美学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传神和达意,从某种层面上讲,是翻译时所采取的两种策略,在翻译时,应首先做到“忠实原文”即“达意”,再力求“传神”。即神似与形似的有机结合,以达意为主体,再对译文进行深度地发展,即就是“传神地达意”。  相似文献   

11.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作品《立春》通过娴熟的摄影艺术和细腻真实的表达方式,演绎了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小人物理想与现实的抗争。《立春》通过景深镜头、框架式构图和对比色调等多种视觉元素的运用,在回望时代历史的同时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影片塑造的独特人物,丰富了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文中以古诗英译涉及到的几个文化意象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即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浅化、文化意象的替代与文化意象的省译。  相似文献   

13.
一定的翻译结果总是由一定的翻译过程引起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认知图式异同及其激活、调整程度直接制约着翻译结果。同时,译者也有意无意受到母语图式的影响,使译文打上母语的烙印。文中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研究翻译过程,从而解释杨宪益、霍克斯两个英文译本在因果复合句翻译方面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认知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话语电影中的杰作,《卧虎藏龙》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导演,编剧,制作团队的国际化也给《卧虎藏龙》带来了一条显著的特点——中西文化的融合。电影中,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以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卧虎藏龙》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社会内外动荡的特殊背景下,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众多西方科技著作中选择《几何原本》作为他的首部翻译作品,体现出他高尚的科学伦理思想,笔者主要从科学学术伦理和科学社会伦理两个方面进行梳理,这在科研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证明,西文标点符号和中文标点符号部分具有各自的起源和个性,部分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共性,由于两类标点符号系统起源和特性的差异,存在同形的标点符号不同用的现象,因而存在标点符号的翻译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本文探讨了把拉丁法律文献翻译为中文时的标点符号转换问题,尤其探讨了冒号和分号的翻译问题,并谈到了《民法大全》定位符号中的标点符号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绝对主权理论的兴衰——《论主权》中译本序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永坤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24(2):143-144,F0003
主权是现代政治学、法理学、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又是一个最具争议的概念。说起主权不能不提博丹、不能不引用博丹论主权的宏文。但不知何故,博丹的主权论著至今没有完整的中译本,一些研究者只能通过间接途径来研究作为现代主权理论鼻祖的博丹的理论,因而难免雾中观花的遗憾,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将博丹的主权理论绝对化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弗郎西斯·培根的论文《谈美》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这两个译本从翻译的目的、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等方面入手具体说明了翻译目的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文中探讨了《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时扮演着文化产物和载体的双重角色,译者在面对源语和目的语二大类文化时,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难免会造成意义的走失。通过对马爱农、马爱新合译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分析,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得出造成其中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现象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