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日本平安时代晚期作家紫式部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作为参照蓝本,阐述了中日两国的尚悲文学传统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作品中人物被礼仪道德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束缚之下的悲剧命运,进一步探索两部作品所包涵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3.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再读<阿Q正传>时,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界崇尚中国古典文化有悠久历史,日本企业界决策者普遍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相当基础和认识,并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许多原则巧妙地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日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为日本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4,(4):59-77
本文由思想史路径梳理探讨《盐铁论》中的对外关系理念,以期拓展当前有关中国古代战略与外交思想讨论的视野。《盐铁论》成书于帝制中国儒术"经学时代"的形成期,直接反映了实际的政策辩论过程。"盐铁"辩论中大夫与贤良文学的交锋大量涉及了对外关系与对外战略。其中,御史大夫强调夷夏大防,主张通过武力来消除威胁,保障安全,认为采取进攻战略能够获得更大利益,反对和亲政策。贤良文学则从文明标准认识夷夏之分,认为应当通过施行德政来归化外夷,他们强调进攻性战略无利可图,扰乱国内秩序,认为和亲是更有效的办法。相关言论既是对此前时代对外关系思想的援引借鉴,又同其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盐铁辩论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在被统治者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展现出儒法合流、王霸杂糅的特征。《盐铁论》说明中国古代一般战略思想有其历史内在的复杂性,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思想有必要将思想史路径重新"找回来"。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写了两个爱情悲剧:翠翠父母的悲剧和翠翠自己的悲剧。通过分析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重构精神家园的努力,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具有超前意识,具生态文学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提供了新人文主义、新世界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理想愿景。文学的追求正在此意义上与之相通。文学是"人学",真正的文学是全人类的文学,世界文学实质上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美学实践。中国文学应内外兼修,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文学应该也能够成为人类达成价值共识、实现文化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裁判员法》的制定、颁布和施行过程为分析对象,我们发现日本的刑事司法改革注重吸收普通民众的参与。这种公民参与司法的理念对于当下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特别重要,在中国未来参与改革的主体、改革方式以及改革路径的选择方面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普遍确立了一种以乡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观念,作家的民族背景、精神资源及所持的文学理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典型的乡村视野。乡村情结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规范已超越了文学的审美意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这一精神旨归对现当代文学的价值走向构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2.
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为清末日本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但中外学界未见有人对其征引文献进行研究。通过对该书最具特色的日本外交、日本文学、日本金石以及日本文征的考察,发现其主要参考了《邻交征书》等史书、《古京遗文》等金石著作,这些日本书籍,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大都系首次引进中国,傅云龙筚路蓝褛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3.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再读《阿Q正传》时,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4.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再读《阿Q正传》时,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5.
文学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将人类文明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文学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切割时代的断面,文学博物馆则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寄藏于此,为后来人留下品评和思考的空间。作为我国文学博物馆中的后起之秀,"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关注"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对"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的现状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其历史及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构建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笔者将法治体系通过比喻的形式来进行解析,将党的领导比做法治体系的"灵魂"、指导思想比做法治体系的"理念";四中全会提出的五大体系将其比做"五官"、五大任务比做"五脏"、反腐比做法治体系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被胡适等奉为真理,但唐代文学虽然是诗国的鼎盛时期,却并非符合一代之文学的理论框架。且以朝代来断代,以单一文体来解释文体发展递嬗规律使得本来复杂的文学史简单化。如果我们能够破除这个框架,那么我们会开辟出一片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学的产业化,传媒、市场、科技所营造的传播生态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出版、发行、接受等环节,带来了作品的商业化、创作者的平民化、受众阅读的消费化等文学变革,使"身体"这一后现代文化中的典型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将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对象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身体写作"这一信息科技助推下的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文学浪潮,以此为视角观照文学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娜作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她的悲剧如果只是单纯的当时社会制度使然,作者思想所致,那么,她的形象绝不会如此的魅力四射,耐人寻味.所以,从安娜的本身来追寻悲剧的根源,也许会更有超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安娜作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她的悲剧如果只是单纯的当时社会制度使然,作者思想所致,那么,她的形象绝不会如此的魅力四射,耐人寻味.所以,从安娜的本身来追寻悲剧的根源,也许会更有超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