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向以工具理性和个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等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受到中国的历史经验、传统意识形态及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在现代性诉求的表达上出现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温和主义这三大派别的分野,而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则呈现出缺失、无根、无序的状态,为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图景就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摒弃长期以来以现代化替代现代性的思想,发展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王明科 《理论学刊》2005,(1):116-118
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具有内在的悖论性。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 ,中国现代性从发生期就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在现代性内部有对话力量 ,在现代性外部有反抗声音。悖论的根源还在于文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不同 ,文学现代性不仅仅从理性、科学等维度考察现代性 ,更要注重从个体、主体、审美、语言、结构、叙述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性已经是后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段志超  张鹤立 《探索》2006,1(4):32-35
党员的生活方式问题蕴含了个体人生哲学和社会公共哲学的耦合,当前,党员的生活方式处于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与党在我国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党的先锋队性质、党员数量增加趋势、国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成为推动党员生活方式变迁的实际变量。信息网络对党员生活方式的渗透通过其对政党结构、功能的正反效用而实现,它深刻影响了党员的社会化及再社会化的方向、方式、内容、过程和特征。党员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政党内生性结构—功能创新以及外在性全球化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岗 《学习论坛》2005,21(7):73-76
西方现代性的内涵可以从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笔者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精神气质。在建构中国现代性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三个方向: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性是一种开放的精神;必须立足于实践自上而下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中国—东方”论说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学东渐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即马克思的“中国-方”论说为中心,具体剖析中国知识分子转化、重构西方理论资源的观念史线索,并以此追踪中国现代性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所书写的“中国形象”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与传播直接参与了现代中国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形塑。关于马克思“中国-方”论说的诸多歧异与纷争,关系到中国建构现代性的实践道路的选择。“西学东渐”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中西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西方现代性掌握“文化霸权”,强行入侵到中国文化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的深层。然而,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从未完全屈服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中国文化主体建构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正在不断扭转这种文化不平等的现状。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论说的“重构”,集中表现在与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一种“反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的逐步建构之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其产生之时就已被深深地嵌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在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嬗变之中,现代性内发于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展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在当前中国艰难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中,重温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思想,对于重构当代中国现代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6,(4)
欲望的主宰与感性至上原则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深层维度。在现代性问题域中审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及其重建之路等中国问题,既基于内在精神结构的欲求、情感、认知、评价、意志、超验等维度概括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现代转型的具体内容,也从优化制度结构、整合文化生态、归位精神结构、发挥内在精神的传承性、整体性和能动性、倡导理想信念等方面探讨了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秩序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祥 《求实》2014,(3):30-34
发端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运动推动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现代性争议和批判的社会思潮,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其深刻性和前瞻性,在现代性争议中具有天然的"在场"权和话语权。同时,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现代性构建问题,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推动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否定之否定: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信 《理论学刊》2006,(8):112-114
将中国文学理论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加以观察,纵轴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横轴则是同时期不同质的文学理论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营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问题产生于近代 ,是民族危机和民族解放的产物。近代中国文论民族性的探索既有保守性 ,也有开放性 ,是民族性的发生和初步成长阶段。近代文论的民族性探索为倡导中西融合的文论发展模式 ,为建设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国际文论新格局提供了纵深的历史参照。我们认为 ,民族性不是排斥他者的“独我性” ,而应该定位于不同文论间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作为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问题,属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主导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话语权.因此,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的研究不能脱离西方的理论背景,需要对西方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梳理,并以此为框架研究中国的现代性.在对比中西方现代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对中国现代性的认识和理解,赶超西方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中国现代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胡适与鲁迅的思想、著作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与其他先驱者一道 ,以《新青年》的团队精神相互呼应 ,共同开创了全新的文学方向 ,使白话诗和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他们也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创建新型的社会与人生而协同作战。考虑到几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和评论已相当充分 ,对胡适的研究则是近年才真正开始 ,故本文着重从胡适这一方面论述“五四”时期二人在文学贡献和人生观念方面的相同点 ,并初步比较了二人各自的留学生活对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是一项持久且有意义的任务,同时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厘定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方向,必将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从而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之路。全面深入探索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性建设重要价值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探析》,以逻辑自洽性、学术启发性、实践指导性和理论成长性为突出要点,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理论界贡献了丰富的学术灵感。  相似文献   

14.
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和以物化为表征的生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自反性,使劳动现代性取代资本现代性成为历史必然。劳动现代性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从异化劳动回归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扮演着革命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性的主导力量。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遵循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的阐释路径,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资本现代性的拯救方案,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主体、动力、社会和品性的重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华 《探索》2001,(3):38-41
中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所实现的是现代性的中国形态。这种形态上的现代性虽然在短时期内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但由于只强调群体主体性而忽略个体主体性而有根本性的欠缺,其结果是中国人的个体主体性尚未普遍地生成。1976年以后的改革意在于创造新的经济体制,解放人的个体主体性,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解放个体主体性对于中国具有巨大意义。由于建构个体主体性的工作在中国还远未完成,所以,中国在引入后现代主义时必须有所选择后现代主义消解个体主体性的主张对中国人来说来得太早了,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和守护自然的思想,对于生态危机已经非常严重的中国则有巨大的意义。所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同时吸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精华,而不能追求纯粹西方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鲁迅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却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经过百多年社会转型而终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候,西方出现了否定和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对中国现代化构成三方面的挑战.根据中国的实际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应当选择现代性,继续推进现代化;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18.
边飞飞 《世纪桥》2010,(3):22-23
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历史性的伟大创新实践,在过去的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性作为一种涵盖广泛的文明模式,也日益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周国文 《唯实》2007,3(5):8-11
在多元价值观凸显的现代社会,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生动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蕴含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系统。现代性是面向现代化进程、他国先进文化、全球化世界的文化普适性的体现;民族性是面向中国国情、华夏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地域性的体现。这种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维度,也是体现其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来源。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以来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文化经历了4次文化整合,形成了文化主体的"空场"、文化内容的庸俗化、文化发展的无个性的特征。而造成这些文化特征的原因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但历史的原因更为主要,也更为深刻。因此,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定位已经列入了中国人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