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毛泽东对待挨骂得到的启示雷登荣近读《毛泽东的故事》一书,其中《毛泽东挨骂》的故事令笔者感慨颇多。1941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征过了头,惹得百姓不满,一位刘姓老人心生怨气,写了一副对联:"天神你讲,怎不保佑刘志丹;雷公你听,咋不轰死毛泽东。"一介村夫,口...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看电视剧《延安颂》,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1941年6月的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突然大雨滂沱,一声霹雳,会议室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当场被电击死。事后,一个农妇说,老天爷咋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毛泽东后来和这个农妇谈话,了解到她的丈夫已牺牲在抗日前线,家里没劳动力,交不了公粮,征收公粮的人非要拿走她家做种子用的粮食,她出于激愤才说了  相似文献   

3.
连环画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小时候几乎都是看连环画这样的“小人书”长大的。但你听说过或者看过连环画《少年毛泽东》吗?你知道连环画《少年毛泽东》的作者是谁吗?你知道连环画《少年毛泽东》背后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4.
多听“杂音”好“作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杂音”是指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中国有条古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听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人们熟知的清朝进士郑板桥独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一个封建官吏聆听“杂音”,了解劳苦大众的典范。但比起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虚怀若谷、广纳众言的精神,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家都知道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挨骂”的故事。当时边区公安机关把骂人的人抓了起来,毛泽东闻讯后说:他这样说必有原因,并派人去了解。原来是边区农村负担过重。于是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并听取民…  相似文献   

5.
其一《毛泽东与杂文》研究会正开着。邻座一学友抓空跟我讲:“我批评我的孩子是追星族,他反口说我,你不也是追星族!我正思考这话从何说起,他接着说,你几十年追毛泽东。”毛泽东我们追随的“星”。这话,既引起我想到《正气歌》的  相似文献   

6.
《湘潮》1991,(11)
1938年10月,徐海东在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块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算是半个中国人!”这是一句玩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爱才用才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作家姚雪垠进行了两次保护,使他顺利地完成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写作。 1966年7月中旬的某一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看见王任重列席,便将他叫到身边,指示说:“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的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对他加以保护,让他写完。”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即打电话向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传达毛泽东指示。这一指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也保护了姚雪垠的生命。 当工作队进点的时候,武汉市委根据王任重传达的“最高指示”,对工作队作了特别指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 ,笔者利用本人收藏的革命历史文献进行了一些版本研究工作 ,发现在一些有关毛泽东著作版本的著述中存在着与事实不符的问题。笔者先后写了“谁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晋冀鲁豫版《毛泽东选集》清样本和初稿本”、“关于《毛泽东自传》最早中文译本的再商榷”、“《基础战术》不是毛泽东著作”、“《态度问题》不是刘少奇著作”、“对‘《毛泽东自传》发现整理出版始末’一文的质疑”、“胶东新华书店出版《毛泽东选集》是翻印大连版吗 ?”、“关于《毛泽东著作版本述录与考订》一则疑问”、“1 93 6年没有出版斯诺有关毛泽…  相似文献   

9.
《理论学刊》1992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坚毅的《关于张闻天论著中的“三分法”观点》一文(以下简称“坚文”)。文中第二部分“恢复‘中庸’的本来面目”,作者批驳长期以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中间状态”,认为“毛泽东肯定‘中庸’的论述已公诸于世”,其依据是刊登在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的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致张闻天》一信。我们认为坚文对毛泽东这封信的认识是片面的,同时也忽视了毛泽东对中庸问题的同期其他有关论述,是不全面的,因此坚文有关毛泽东肯定中庸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下面予以简要考析。  相似文献   

10.
陈泽珲 《新湘评论》2010,(11):52-53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联合出品的20集电视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在央视等媒体播出后,反响非常好。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议。《新湘评论》也从今年第1期开始,在“红色记忆”栏目连载“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反复观看、阅读《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和境界升华,这是伟人的领袖风范和非凡魅力所至,也得益于创作者的独特视角、真情实感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八、骂声面前重自省,真情劝说清涧妇40年代初,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毛泽东虽然在延安领导进行了两次“精兵简政”,但效果仍不太理想。由于一些部门的官僚主义作怪,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加重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这样,在边区中,骂政府的人有之,骂共产党的人有之,有少数人甚至骂当时在党内已经有较高威望的毛泽东。有的说:“救国公粮的任务太重,群众要饿肚子了。”有的说:“共产党的经是好经,但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清涧县有一位农妇,本来是刚死了丈夫,家庭较困难,这时又正好碰上要交公粮,那个农妇便气打一处来,说:“共…  相似文献   

12.
<正>《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本书通过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谦逊的凡人毛泽东,一个举重若轻、大智大勇的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唐春元 《新湘评论》2010,(11):54-55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湖南省委宣传部、韶山管理局和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2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和《新湘评论》今年的系列连载,我对这两句诗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通过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历史画面及亲历者的回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唐春元 《学习导报》2010,(11):54-55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湖南省委宣传部、韶山管理局和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2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和《新湘评论》今年的系列连载,我对这两句诗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通过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历史画面及亲历者的回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党建》1994,(7)
领导应多些“我来看你”刘克利1938年,毛泽东同志读了艾思奇同志《哲学与生活》一书,认为写得很好,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欲提出商榷。于是便写信并亲自登门造访。他在信末写道:“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我来看你”,这句话朴朴实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黄洋 《党史文苑》2007,(10):22-24
今年5月,是毛泽东的著名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问世50周年。词中被毛泽东尊称为“君”的李淑一。是“骄杨”(杨开慧)的“好朋友”,是“柳”(柳直苟)的夫人。在今年李淑一逝世10周年之际,她的侄女和侄女婿,深情回忆了她与毛泽东主席非同寻常的交往,以及《蝶恋花》问世前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李安葆 《党史纵横》2003,(12):12-1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娴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在中外某些人的著作中,却说毛泽东并不爱读马列著作,只爱读古代封建的旧书籍。如美国一学者在《毛泽东传》中说:在长征时,毛泽东所带的书箱里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国一作家在《湘江之战》中也说:“毛泽东很少翻阅马列主义的原著。”并借项英之口说:“你看毛泽东的书箱里是什么书吧,几乎全是封建时代的老古董:《吕氏春秋》、《贞观政要》、《三国演义》、《红楼梦》、唐诗宋词,甚至还有《金瓶梅》。”这些记载根本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歪曲了毛泽东的真实形象。众所周知,毛泽东从五四时期起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建立了  相似文献   

18.
剑钧 《党史博采》2001,(3):18-20
当徐海东回答只看过《三国》和《水浒》,没看《红楼梦》时,毛泽东笑着说:“你算半个中国人。”徐海东在华中前线再次病倒后,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嘱咐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相似文献   

19.
《党建》1999,(8)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政协通过《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确立,爱国统一战线空前巩固和壮大。国旗诞生记1949年7月15H,《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介,向全国及海外发出了征求国旗方案的启事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政协筹备会就收到了国旗1920件,国旗图案2992幅。一天晚上,毛泽东请来几位代表议论。张治中问毛泽东:“你同意哪一个国旗图案?”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加一条黄河的。你认为…  相似文献   

20.
近读山东出版社《老干部之家》第8期刊载的《舒同与毛泽东》一文后。获益匪浅,也许是时代的缘故吧,人老了,喜怀旧,类似的遭遇更能引起共鸣,写点所获所思,供来者鉴之。“战地黄花”为何物?毛泽东诗词有句名言:战地黄花分外香;我一直理解为菊花,其实不然,它的出处是在毛泽东与舒同的初次见面中。在1923年春漳州战役之后,在硝烟渐退,打扫战场之时,毛泽东握住舒同的手说:早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