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要求政府治理的价值理念相应的发生转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善治理念.从和谐社会和善治理念的内涵来看,和谐社会与善治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致的.善治是和谐社会的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邱香 《青年论坛》2008,(2):30-32
善治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是统一的。善治理论主张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应当是多中心的、自主的和分工合作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第三部门在新的治理结构中应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共青团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和谐社区建设,其组织功能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善治做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将成为治理的一种趋势。善治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一个理论平台,发挥着具大作用,并且二者在目标及本质方面存在着价值终极意义上的共性。在善治理论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政府自身治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通过善治,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顺应了和谐理念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顺应了平安江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顺应了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合作主义理论、理想类型理论的实践创新和运用。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要坚持重在治理、强基固本、增进合作、落实长效、典型示范的指导原则。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的考核评估标准包括组织网络健全、基础防范扎实、管控措施严密、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5.
崇尚民生幸福是善治政府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善治与民生幸福有着本质的内在关联性。发展好民生幸福是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善治理念的必要前提和最终目的,是检验善治政府行政能力的试金石,是善治政府的价值追求和现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实现最大幸福。因此,建设善治政府,发展好民生幸福是我们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国策,"为民谋福"应成为善治政府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开始变得日益引人注目,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治理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善治是以法治贯穿其全过程的,善治和法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分析善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善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之必然性。并结合法治化的善治的过程研究,认为实现法治化的善治是走向善治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之所以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本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二是,我们在社会和谐方面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挑战。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善治理念,既是对统治理念的辩证否定,又是治理理念的升华。科学发展观赋予善治理念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实现这种被赋予新内涵的善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以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与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蕴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0.
刘捷 《前沿》2011,(10)
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基石的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当时西方各国政府管理失效,面临众多管理危机时西方学者所探寻的理论出路。本文探讨了我国处于治理转型时期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之路,以治理-善治理论指导政府转型,试图以治理理念揭示和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杨镪龙  许利平  帅学明 《前沿》2010,(1):137-141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协同治理视阈环境下,多元治理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作为实质性存在的良法与治理目标的善治,被奉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圭臬。事实上,选择良法与善治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目标有其特定的原因,而时代的进步促使二者的基本理念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并影响着国家治理。同时,良法和善治也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而治理和善治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与研究范式。治理与善治理论表明,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不适应而产生的社会张力。防范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药方在于创建社会善治模式,主要策略有:培养公民价值与公共利益至高的价值理念;制定一套共同认可的善治制度规则;推进政府改革,提升善政能力;壮大公民组织,夯实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民族学视域下如何探索治理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民族学视域下的治理理论探索是多维的,这既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而做出的划分,也是理论抽象的结果。在民族学视域下,通过对治理理论的反思,从结构、过程、理念、策略及目的等五个维度系统地阐释了治理理论。具体而言,包括了治理结构与能动之维:多样性和主体间性;治理过程之维:复杂性与长期性;治理理念之维:承认、包容与团结凝聚;治理策略之维:权力与合法性;治理目的之维:善治等五个方面。文章认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治理更具复杂性。“善治”是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终极价值诉求,多民族国家治理就是无限接近这个诉求的过程,唯有秉持承认、包容及团结凝聚的理念,充分实现各族裔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并在其权力分配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及合法性原则,才能无限接近“善治”。  相似文献   

15.
治理视野中的政府绩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有效工具,其效用反过来又受政府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政府管理实现由统治范式向治理范式的转化后,政府绩效评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把善治理念引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构建善治理念下的绩效评估体系并探讨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治理视野中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政》2012,(3):60-60
钟其在《浙江学刊》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应该在基层实施“县域善治”,并将其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模式进行探索,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困惑。“菩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理念注入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所需的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真诚认同,要求公民的积极参与。“善治”中的“菩”,  相似文献   

17.
“善治”这个词汇的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两千多年以前,滕文公(名弘)就采用孟子的主张,推行以“仁政”为核心的“善政”,把滕国治理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善国。春秋时期善国的治理模式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转型是城市治理的新实践,也是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结合技术、制度和转型范围三个分析维度,以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数字化转型基本遵循了技术迭代赋能、制度完备性增强、转型范围逐步扩大的理论路径,呈现出信息化政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场景型敏捷智治和全景式城市善治四个递次演进的具体阶段。在进化动力学视角下,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以需求动力为前提,由技术支撑、资源投入、制度设定、目标引领、组织保障和环境倒逼等多重动力因素共同推动。面向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应当以建设人民的城市为理念指引,持续推进技术赋能、提升制度体系水平以及培育数字治理能力,增强城市数字治理有效性,实现城市善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在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考察Q、M、L三个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以公租房社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劣势地带、治理资源贫乏,具有产权关联弱、异质性强和行政性强的特点,导致社区三治融合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和治理规范衔接性不足的挑战,制约了城市社区善治的水平。基于城市边缘社区“宜居”与“安居”的善治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下,三治融合实现社区善治是一个“渐进均衡”的善治改进过程,得益于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力度和方式提升三治“指数”。从治理的主体、效能、秩序三个方面,优化三治融合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三治功能提升机制、治理规范衔接机制,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社区因应治理挑战,提高善治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