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彤东 《法人》2005,(8):127-128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北大核物理专业的学生时,量子力学这门课,二十几个人的班,我是第五。没有人和我并列,而我的分数是六十整。听说了这一人人挣扎在及格线边缘的惨剧,一个中文系的同学在极度震惊下说道:“怎么会,在中文系,要不及格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嘞”。  相似文献   

2.
王海云 《法治研究》2006,(10):16-17
近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律师文化”之风。我是律师,而且是一名从事律师工作25年的律师。听到“律师文化”四个字,感到很新奇,也很激动——我们中国律师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宪法课是法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法律业大学员的必修课。总结85级这门课的教学,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85级学员所用的教材《中国宪法讲义》是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课录音整  相似文献   

4.
一门成功的思政课是由每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构成的,思政课要上的精彩,离不开教学组织者的精心设计.本文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以下简称“毛概课”),以本人实践教学举例,从课程的导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结尾的收尾等几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论述了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开始了,一本《中国宪法讲义》摆在每个法院业大学员的面前。同志们会问:怎样才能学好中国宪法课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了解中国宪法课的教学体系,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宪法理论的轮廓。中国宪法学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别是一九八二年宪法为研究对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这样一些根本性的内容。对初学中国宪法课的同志们来说,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阶段。特别是我国自一九五四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来,先后三次修改颁布宪法,经过了一个复  相似文献   

6.
<正> Ⅰ钱端升(1900—1990)先生是我的前辈。我与他也无甚交往,仅在个别会议上有幸与他得识,讲过一些寒喧的话。但我在抗战时期上大学读书时就已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那时我学宪法课用的教材就是由王世杰与他合编的《比较宪法》一书。1949年初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开过一门“比较宪法”的选修课,也指定上述《比较宪法》作为教材。1954—1957年间我在北京大学法律系主讲《国家与法的理论》课时,有时也将《比较宪法》作为备课参考材料之一。以后我在撰写《美国政治制度》一书(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曾参看该书。在我近年来发表的《比较法研究》(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在比较法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这一标题下曾讲过,在民国时期,“在有些大专法律学校中,也开设  相似文献   

7.
哈佛鼠的命运:国际专利保护发展的趋势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七年前我曾在《中外法学》上发表一篇“读书札记”,题为“西法中移的文化困惑”这篇“札记”介绍并捎带评论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中心主任安守廉(William Alford)教授于1995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偷书不算偷:中华文明中的知识产权法》一书。我在“札记”中说到,“安守廉教授以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华文明当中的发展为例,来探讨外来制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其选题和视角无疑是非常恰当和独到的。”事实上,安教授的这一独特视角至今仍然启发并影响着我在思考中国与世界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上互动关系时所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在思考下面我要探讨的问题:即中国应该在国际专利保护发展的趋势中作什么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这个题目提到“传统”和“现代”这些词语,这是故意的,因为我希望突出“传统”和“现代”的比较。如果题目是“中国文化与西方人权观念”,那么它的重点便会很不同了,即变成“中国”和“西方”一个对比。本世纪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9.
卢然  董能 《检察风云》2011,(19):76-78
“当时报考王铁崖先生的学生比较多,考国际关系这门课没有教材,王先生就把20世纪五十年代的油印稿分给各地的考生。每个人用十天,看完后通过挂号信寄给下一位,保证最后一位考生能在考前看完,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相似文献   

10.
余平在2005年5月20日《世界新闻报》上撰文说,美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有许多不同于中国之处:1.捡到钱包必须收酬金。前不久,我去了一趟美国。有一天,我在美国的一条商业街上捡了个皮夹。打开一看,里面大约有1000美元,还有一张IC卡。我把皮夹交到一家失物招领中心。大约过了一周,一个美国小伙子敲开了我的门,说他是那个皮夹的失主,从失物招领中心的网站上知道了自己失物的下落,特地来拜访我。他一再向我表示感谢,接着便拿出100美元要给我。我再三推辞。可他却很着急地说,“请你无论如何也要帮帮我,收下这100美元。”说着他拿出一张电脑打印好的单子说:“您收了酬金,在上面签了名,我才能从失物招领中心取走我丢失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