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崔翔 《当代世界》2016,(2):55-57
2015年,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区域合作等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地区国家政治转型与社会变革持续进行,多数国家政局总体稳定。受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不佳等影响,各国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增大。东盟经济共同体宣告建成,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有所升温,大国博弈下的地区秩序演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在2010年的恶化引起了东南亚各国的广泛担忧。经常通过东盟集体发言的东南亚诸国一贯坚持在中美两大国间保持平衡,在接纳以大国身份崛起的中国的同时,也坚决主张作为制衡者的美国应维持其在本地区的存在。我们担心的是,中美间的紧张局势若继续加剧,将使得业已不稳的亚洲力量均衡出现倾  相似文献   

4.
美国两场“反恐战争”与帕西地缘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米尔以西地区(本文简称为帕西地区),即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及其以西的接邻地区,存在一个 由伊斯兰国家组成的次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在本地区及接邻地区发生了两起战争,即阿富汗战争与伊拉 克战争。大国对本地区的态度以及本地区的国家在这两次战争中的态度较为引入注目。美国的战略图谋主 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反恐需要;二是为了牵制俄罗斯、中国;三是为了控制里海的石油资源。在阿富汗战 争时期,美俄之间在中亚既有角逐、竞争,也有合作、协调,美国与帕西各国之间也有利益交叉。但在伊拉克战 争期间,情况则有所不同,美国在本地区难有太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5.
薛亮  郑先武 《国际展望》2023,(2):57-78+159-160
作为拜登政府重构“印太”乃至全球联盟体系的一部分,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小多边”安全合作对区域安全态势的影响。AUKUS代表的美式跨区域“安全小多边”与东盟代表的东南亚本区域多边存在明显的规范竞争。这主要体现为美国主导的基于同族身份的封闭性“小多边”军事安全合作及其依托的竞争性区域架构与东盟主导的区域多边合作“东盟方式”和“和平、自由与中立区愿景”及其包容性区域架构之间的张力。作为“安全小多边”,AUKUS的功能性和灵活性指向是对东盟中心地位的解构,而并非其所宣称的有利于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及其成员国对AUKUS的认知与反应为上述论断提供了有力佐证。这种张力对AUKUS的区域合法性及区域安全造成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国”在不同时期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有地区大国和世界性大国,有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等。本文所论述的“大国”,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国家在人口、领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国力在世界各国的对比中占有靠前和领先的地位;其二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决定一个国家的大国地位的主要因素。那么,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尤其是自2013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积极进取,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表现得更加坚定。对此,一些东南亚国家感到不适和困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对中国和东盟双方都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当前东南亚地区的基本形势总体而言,东南亚地区正处在权力转移阶段。东南亚地区原有的权力结构是由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现在  相似文献   

9.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下简称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组织,现已发展成为维护地区和乎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在冷战后的今天,东盟同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与加深,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是美国整合印太地区进行战略布局以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地缘制衡框架。东盟国家作为联结两洋的中心地带对该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虽有一定共识,但同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这表现为东盟国家选择加强或弱化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质疑或欢迎美国加强安全介入与合作,怀疑或认可开放、互惠经济发展模式,批评或认同民主、人权、法治价值观。本文尝试建构国家层次需求与体系层次压力互动的分析路径。从对美安全与经济需求及体系压力这两个维度,可以将东盟国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区分为机遇、机会、机会与风险、较小风险、较大风险五种类型。东盟各国对"印太战略"认知的差异,将影响东盟内部共识的达成以及对地区机制的主导,导致东盟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分化和复杂化,并为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何倩 《当代世界》2008,(12):53-5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作为唯一的一个“极”,它在国际社会的权势处于顶点。但阿富汗战争余烬未冷,伊拉克战争又使美国颜面扫地,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更使美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极”的美国似乎正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统治力。而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再加上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格局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是否预示着另一种“极”时代格局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3.
全球安全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辅相成、彼此呼应。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周边外交的优先性、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需求、既往安全合作经验积累和中国践行新安全观的决心坚定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域外大国恶性竞争、领土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机制的碎片化和低效化等挑战。面对周边安全议题的联动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需寻求“维护共同安全”契合点,提升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认可度;利用现有周边安全机制,处理好系列“大三角”关系;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在澜湄和中亚地区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优化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14.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开启了积极的改革议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公民社会组织纳入决策,这标志着东盟早期封闭式地区治理方式的转变。本文着重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决策发展及其政治影响。首先,本文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此后的东盟合法性危机以及改革议程;其次,本文就本地区寻求参与地区决策的团体做了描述;第三,本文分析了东盟纳入公民社会组织的局限,指出尽管东盟宣扬"以人为本",然而,事实上,东盟拉拢与其改革议程一致的团体,排挤不一致的团体。  相似文献   

15.
<正>东亚已经提前进入多极化时代。作为东亚多极力量中的一极,东盟可以促进各种力量的平衡,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可以促进各成员国的团结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今后,东盟能否在地区与全球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东盟内部的团结;二是大国关系的稳定与良性发展;三是该地区各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各国政治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演变来看,雁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紧密的区域生产网络、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东盟中心性(东盟方式)以及以发展促安全的区域合作观,是亚太地区保持韧性和张力以克服挑战、实现区域合作持续深化的有力支撑。面对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加剧给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严峻挑战,亚太各国应努力实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升级扩员,高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加强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合作,推动亚太经济转向区域内生产与消费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盟在地区安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治理模式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自成立以来,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抗御力治理模式、综合安全治理模式、消极安全治理模式以及安全共同体治理模式的发展阶段。东盟在地区实践中的制度是东盟安全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制度化程度越高,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模式的效用就越强。这为东盟地区安全治理模式的变迁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理路。中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包括加强对东盟安全的研究和评估、继续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及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仅从国际关系层面上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特殊意义做一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贯遵循"双赢原则"。在美国的战略行动变得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使其在几乎所有的地区事务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国外媒体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和不断巩固硬实力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力。如果美国不制定一项将经济、外交和军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全面战略,就有可能因中国的外交策略而失去在亚洲的战略和外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