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5年6月中旬,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随后,中共中央确立战略方针北上川陕甘创建根据地。张国焘对中央的战略方针阳奉阴违,自恃人多势众,一意孤行,坚持南下路线。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后,朱德与张国焘同在左路军。其间,张国焘独断专行,执意南下,朱德的处境十分困难,可他临大节而不辱,斗智斗勇,最终把左路军引上北上的路线,实现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总会师。  相似文献   

2.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然而,张国焘对待北上方针是口头上拥护,实际上抵制。他不顾中央的一再劝告,顽固推行错误的南下方针,直至另立"中央",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3.
《党史天地》2007,(8):71-72
毛泽东和陈昌浩、徐向前商量:派一个团带马匹、粮食去接济 陈昌浩问:如果左路军北上不成,大家是否可以考虑南下 包座一战后,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的右路军各部散布于上、下包座附近地区,一边休整,一边等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的左路军向班佑地区集中,然而左等右等,未见左路军动静。已是8月底了,毛泽东非常着急,与徐向前、陈昌浩商量后研究如何使张国焘带军北上。兵贵神速,继续耽误,敌以险设防,则会大大增加北上难度。  相似文献   

4.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与党中央就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发生了分歧:党中央主张北上,张国焘主张西进。张国焘率左路军抵达阿坝后,拒绝北上,后率左路军南下,于同年10月另立中央。张国焘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毛泽东甚至作了被敌人打散、最后到白区做工作的打算。  相似文献   

5.
在艰难的长征路上,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起,领导战胜国民党大小军阀的围追堵截、纠正党内王明的"左"倾错误以及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最终实现了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甘的目标。这里仅就红军总司令朱德在长征中的杰出贡献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拉拉扯扯 张国焘请 彭德怀杨尚昆吃了饭 两河口会议,张国焘勉强接受北上的方针以后,总参谋长刘伯承受军委委托,拟定了“松潘战役计划”。为此,将一、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军和岷江支队、懋功支队。 左路军在林彪、彭德怀率领下,由懋功地区出发,经卓克基、马塘、马河坝等地,到达黑水(芦花)。左路军  相似文献   

7.
程美东 《党史文汇》2000,(10):21-23
(一 )1936年 7月初 ,从湖南北上的红 2和红 6军团到达甘孜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这两个军团的领导人贺龙、关向应、任弼时以及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等都坚决要求北上 ,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也希望北上。曾和张国焘长期工作过、被其视为密友的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自19 35年 11月来到陕北后 ,也多次电告张国焘 ,指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同时为顾全大局 ,逐渐消弭张对中央的对抗 ,林育英还建议张国焘“成立西南局 ,直属代表团 ,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的争论 ,可以提交国际解决”。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 ,张国焘被迫答应…  相似文献   

8.
1931年4月,王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推行“左”倾路线,把张国焘派到鄂、豫、皖根据地。张一到此地就撤销了鄂、豫、皖边区特委,把党政军大权抓到手上。不久,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司令,出动30余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军“围剿”鄂、豫、皖根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一封电报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收入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提出作战部署致中央军委及二、四方面军电》 ( 1 936年 1 0月 2 5日 1 6时 )。这份电报是张国焘盗用了朱德、彭德怀的名义发出的。张国焘打着“宁夏战役”的幌子 ,兜售其逃跑主义路线 ,对抗中央“击破南敌”的正确决策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1938年4月,张国焘叛变了革命,这决非偶然。早在此之前,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恣意推行“左”“、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受到无数同志的抵制和揭露,已故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国焘推行错误路线成仿吾历尽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主力遭到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同时,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很快地统一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的决定,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相似文献   

12.
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方面,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闻天和王稼祥相识于上世纪20年代赴苏留学。30年代初回国后,二人都曾在中共党内身居要职,并一度成为"左"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而二人进入中央苏区后,因在实际工作中同博古、李德产生分歧,逐渐受到排挤。这段"同命相怜"的经历把张闻天和王稼祥紧紧联系在一起,30年代二人一起"跟着真理走",携手同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王明右倾错误作斗争,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团结,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朱德一生谦逊,待人彬彬有礼。他宽厚仁慈的性格,早在井冈山时期便为人所知。长征时期,张国焘和追随者们不断给朱德施加压力,甚至骂朱德是"老糊涂""老顽固"。朱德从不发火,等对方骂完后,不慌不忙地和他们分析当前形势,讲道理。那些一时不明真相甚至骂过他的人也被朱德所感动。毛泽东后来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然而,慈眉善目的朱德也会有金刚之怒,他用发怒震慑了他人,维护了党的纪律  相似文献   

15.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廷益1936年11月,朱德率领红军总部胜利抵达陕北,受到党中央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充分肯定了朱德为维护...  相似文献   

16.
纠正“左”倾错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军委成立后,尽管组织机构还很不健全,但项英根据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己着手调查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1945年,朱德在《建军报告初稿》中这样说过:“由于立三路线历来对苏区和红军不重视,后来看着红军的发展,虽一再强迫命令,企图利用红军作为其城市暴动的工具,但在各苏区或遭着顽强抵抗,或在执行不通时,即迅速掉头。因此,立三路线对苏区和红军工作的影响并不大。”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的红四军、红一军团(193O年6月红四军、红三军、红十…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将士在长征中历尽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我概括为“四多”。  相似文献   

18.
博古曾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追随者和执行者,由于他的错误使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但遵义会议后,他能正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为党和革命事业做了很多工作,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1935年6月12日,红一、四方面军前锋部队在懋功东南的达维地区会师,这之后,6月26日至28日、8月4日至6日、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在四川功县(今小金县)的两河口、毛儿盖附近的沙窝以及松潘县境西部毛儿盖召开会议,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仍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博古在这些会议上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反对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在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博古为主任.12月17日至25日,博古参加了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  相似文献   

19.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路军的问题,在193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中已作结论:"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这个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