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宪政视角下的中国公共行政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尚有待完善,我国公共行政学界在追踪西方学术前沿,致力于进行管理主义和政策主义公共行政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继续重视并阐发宪政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如果我们立足于从宪政视角完善有限政府的制度框架,公共行政发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依赖于管理主义或政策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则会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就宪政视角的公共行政规范看,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分权政府、诚信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中的宪政主义是研究公共行政的两条线索之一,长期以来没有被深入研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公共行政中的宪政主义与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宪政主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内容为公民权利,公民社会或社区价值,人本主义与后现代公共行政及公民参与,它贯穿于公共行政发展的全程,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完成其使命。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是市场失败的必然结果,是对新公共管理过度关注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民主等的回应,是自由化、社会化、市场化及民营化过度与不当的总爆发。无论是从内容、目标还是理论基础和价值倾向来讲,政府救市是对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修正。因此,金融危机和政府救市宣布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改革的终结,暗示着新公共管理的失败;同时意味着管理主义的没落以及宪政主义的再次崛起。  相似文献   

4.
女性制度主义作为女性主义政治学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在跻身新制度主义前沿领域的同时,还为制度分析增添了性别维度。发端于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女性制度主义研究动向,在新制度主义异军突起的理论背景和性别平等举措全面开展的现实背景下确立为重要的分析途径,日益得到众多具有制度分析取向的女性主义学者的积极推动,并在多领域与多学科的交织脉络中不断发展演进。女性制度主义将浸染社会性别特征的政治制度作为研究起点,致力于协调现实政治生活的结构性要素与能动性要素,通过阐释性别体制、制度变迁以及制度性抵制的复杂关系,对性别化的权力体系及其动力机制予以深入探讨。基于女性制度主义所涉及的学术身份认同、学理资源汲取、学派交流融汇、学科议题嬗变,可以对该分析途径的贡献、不足以及前景进行系统审视。  相似文献   

5.
西方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关公共利益研究的争议贯穿始终,学者们提出了有着较大差异的主张及界定方式.其中,管理主义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把行政管理视为达成目标的一种资源利用机制,是不论主体性的一种社会行为.相应地,公共利益不构成行政管理领域的直接行动目标,不在行政管理研究范围之内.但是,管理主义并非行政学研究史上提出了公共利益观的唯一理论流派,而当代行政学研究更是出现了公共利益观的综合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基本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这种行政改进逐渐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官制度变成了族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效果的效率。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转移。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就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7.
刘鑫 《学理论》2012,(8):101-102
细细品读斯科特·戈登先生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作者从宪政国家是如何做到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的;主权学说;各个历史阶段的宪政实践;对宪政的不同见解;宪政国家多元主义的存在和相互制约等方面进行表述,以求从理论上探寻控制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洪汗钟 《学理论》2013,(2):22-23
西塞罗认为共同善是共和的核心价值,包括"公益"与"公法"两个方面,形成了理解共和主义的两个维度,一为积极肯定性;一为消极否定性,又受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民主共和与宪政共和。宪政共和要求共和国的政体构建是宪政的、法治的,分权制衡的有限政府,试图构建一种"防御性共和政体结构";民主共和要求共和国的政体构建是民主的,强调人民主权,强调公民美德,强调构建的是发展的有效政府,试图构建一种"发展性共和政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共和主义自古代希腊和罗马以来,其思想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世纪后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典共和主义理论,为近代共和主义的诞生乃至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自由同属人类共同的政治价值诉求,二者皆有丰富的内涵。但从其理论归依来看,二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渊源;民主以民主主义、人民主权理论为依托,自由则以自由主义为支撑,由此形成了民主与自由的张力和矛盾。这种价值矛盾表现在立宪选择上呈现为民主宪政观与自由宪政观的冲突。理性地审视两种宪政观的不足,实现民主与自由在宪政中的平衡,是当代宪政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立宪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贞琪 《学理论》2015,(1):63-65
介绍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发展路径及理论局限,分析二者背离的原因和联系,从这对看似相对立的观点中找到共通点。关于两者发展至今的理论通路,本文认为,从平等主义过渡到精英主义是以代议制的形式为现实依归,但这种依归需要更加完善;从精英主义发展到平等主义,需要以理性的公民自治来解救自身的理论困境。二者形成正好是互相妥协与解救的理论通路。  相似文献   

12.
本以制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对在社会科学领域影响甚大的新制度主义中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印第安纳学派的有关理论,该理论对于制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颇具洞见,有助于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崛起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它主张政府干预,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新凯恩斯主义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以独特的方法和新颖的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新综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基础,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同时,新凯思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拼凑起来,并且有些观点相互矛盾,其理论体系在细节上有待完善。另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大量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多为理论方面的介绍,缺乏实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立宪主义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运行机制,因而当代各国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立宪主义模式。当人类社会由"警察国"迈进"法治国"之时,警察功能在国家中的地位、警察权的运行与规制等相关的警务模式改革都被纳入到立宪主义的语境下考量。充满了冲突与平衡的立宪主义模式发展过程也折射出它对我国警务模式改革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8,(1):34-42
在新公共管理的推动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创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的发展也提出社会服务的管理问题。基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的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理论,分析研究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购买过程及其相应的服务管理过程,发现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呈现一种强管理主义与弱专业主义相混合的状态。在这种不均衡的混合状态下,社会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为了减少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可以采取提高专业社工在服务管理各环节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增强服务管理人员对社工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服务对象在社会服务评估的角色、兼顾服务评估的量化指标以及人文关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区域主义一直是西方解决区域冲突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主义逐渐表现出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性。因而,探索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处理区域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就成为了前沿性的问题。新区域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形成的,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以,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同是处理区域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它们与时代发展关系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而且更有助于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思考和解决我国区域冲突与区域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合著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审视目光,对官僚制的修正中所出现的宪政主义与公民自决进行了批判:理性解释了它们为什麽不能解决公共行政的环式民主(间接民主或程序民主)失灵问题的原因,提出一种完全崭新的话语理论,试图解决公共行政合法化危机的问题。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达解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晶玉 《学理论》2013,(33):22-23
新制度主义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济学中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从经济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概括了西方新制度主义的主要三大理论流派,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并由此总结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持续推进了制度分析的议题深化、理论建构与方法更新,但在论述自身研究路径的合理性及新颖性时呈现出过多强调范式转换和新旧嬗变的维新叙事倾向。新制度主义将政治科学传统制度研究等同于旧制度主义的做法,有可能割裂一脉相承的研究谱系并遮蔽其同宏观学科背景的内在关联,导致新制度主义对传统研究发挥的补充性和修正性功能被扭曲为超越性和替代性作用。一些制度研究者认识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根植于政治科学中多源流的学术传统和分析途径,并致力于探讨新制度主义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相互作用下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超越新与旧的立场有助于从社会科学的内在构造与板块运动、不同学科的分化组合与积极交流、研究领域的传统沿袭与养分汲取、自身发展的前景展望与前沿探索四个方面,更好地把握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