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3,(1):45-45
东北啤酒 天寒地冻,干了一天活儿的阿汪饥肠辘辘,一头扎进饭馆。初到东北打工,阿汪对寒冷还不适应。点完菜,阿汪喊道:“服务员,来瓶啤酒!”“您要常温的,还是冷藏的?”服务员问。这不是欺负外地人吗?阿汪怒道:“冰天雪地,你叫我喝冷藏的?当然要常温的!,服务员淡定地回答:“常温的零下23℃,冷藏的零下1℃。”  相似文献   

2.
《工友》2014,(10):22-22
正《工友》编辑部:2014年元旦,蒋某驾驶自家轿车前往市郊参加婚礼,席间,蒋某喝了约一瓶啤酒。返回途中因躲避对面运土车,轿车侧翻损坏,蒋某被压致下肢多处受伤。事发后蒋某被送至医院住院治疗32天,花费医疗费1.3万余元。交警经事故现场勘查认定,蒋某系酒后驾驶,且操作不当,对事故负全部责任。请问蒋某受伤所需医疗费能否通过医保支付?刘永年刘永年读者:《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下列(4种  相似文献   

3.
汪晓东 《工友》2009,(5):42-43
河南两市驻京联络处花了66万多元,买了777瓶假茅台。(4月15日《人民日报》) 点评: 驻京联络处应该算作政府派出机构,那么,这66万多元应该由地方政府埋单,换言之,应该是政府“公务支出”中的一项。现在,66万多元买了假酒,这酒大概是不能喝了,但这钱能否全部追回?  相似文献   

4.
幽默长廊     
烟瘾太大在商店里,一位顾客对老板说:“我怀疑你的这架钢琴是翻新的二手货!你瞧,这象牙琴键都发黑了。”“天地良心,绝无此事。”老板解释道:“这完全是由于那头大象抽烟过多造成的。”领带的问题某人在沙漠中行进了大半天,口渴得直冒烟。在他快要走出沙漠时,遇到了一位推销员。后者劝他买一条领带。他说:“你行行好吧,我渴得连衬衣都想撕开了,还买什么领带!”推销员自讨没趣走开了。这个可怜人总算在沙漠边上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一家酒吧,他急不可待地要冲进去。他对门口的侍者说:“快给我点什么喝的吧!”他的喉咙嘶哑了。“…  相似文献   

5.
的哥老五     
老五开出租车六年了。先是开夏利,后来又换成桑塔那。闲下来时,老五就爱约人喝点酒。几瓶啤酒下肚,他有些激动起来,一手攥着啤酒瓶子一手拍着身旁人的肩膀说:“兄弟呀,今儿个喝得痛快,兄弟我就给你说说心里话吧!”他扬头喝下一大口,继续说道:“人瞅着我们的哥都挺风光,虽是风里来雨里送的,钱也没少挣,其实这里头难啊,真难!辛苦点不算什么,想挣钱你就得吃辛苦。可是,就怕苦是吃了,钱也没挣回来。其他的咱就不说了,知道哥儿们我最怕什么吗?一怕抢劫,二怕醉鬼,三怕小姐耍赖皮……”说着说着,老五又拿起酒瓶,仰起脖子一阵猛喝,然后就听他嘴里嘟…  相似文献   

6.
周捷 《工友》2004,(12)
这天中午,牛大皮局长与老伴一块参加一个朋友儿子的婚礼,可能是好久没有这么好的饭局了,加之牛局长这天心情格外好,午餐时喝了不少酒。席散后,老伴搀扶着醉醺醺的他出了饭店,准备打的回家。“打什么的?我叫小车来接我!”牛局长一边打着酒嗝,一边掏出手机,一连拨了几个熟悉的号码。  相似文献   

7.
陷阱揭秘     
真币假用,套你上当 2006年10月的一天,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的一家大酒店,在上午的·陋碌生意结束后,酒店里走进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一个人点了四个菜,两荤两素,外加一个汤,又要了一瓶酒,然后开始慢慢地吃,慢慢地喝。等酒店的客人全部走完,他还在兴致未减地喝。服务员们不便收拾餐厅,就坐在那里等待。这位客人突然说:“我一个人喝酒没劲,能不能找个人陪陪,男的女的都行。”  相似文献   

8.
《工友》2009,(10):43-43
《工友》编辑部: 我公司员工王某,因她正在怀孕生育第二胎(不符合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条件),于是社区居委会和街办处多次找到了我公司。在此压力之下,经我公司劝说无效,于是我公司将其辞退了。她在我公司系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专员,也即属于“知法犯法”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农村青年》2008,(7):50-50
问:2005年我在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时,开发商承诺在我入住后赠送一台热水器,这一条明确地写进了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房屋本应于2006年初交付,但直到2007年8月才实际交房。从我入住至今,一直未收到开发商赠送的热水器。后来,我自购了一台价值2700元的热水器,请问,这笔费用我可否要求开发商“报销”?  相似文献   

10.
揣付华 《农村青年》2006,(12):46-46
“十一”利用放长假时间和朋友聚会,结识了《农村青年》杂志的编辑杨传山老师。随手翻看他带来的杂志,不觉之间,被其中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大地之子”“人生之旅”“人间真情”等栏目,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使我爱不释手。,没想到《农村青年》杂志文章里的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强。有的文章让我热泪盈眶,有的文章让我哑然失笑,有的文章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凭着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我发现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里面有的文章太感人了。特别是2006年第10期中的《励志童话:草原孝子退学打工拯救慈父》一文,更让我心绪难平。  相似文献   

11.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普洱茶。有一次去一朋友处聊天,他正儿八经地坐在店里品茶,喝茶的道具摆放得有规有距,整一个文化人架势。看他洗、巡、点、嗅有板有眼,不觉有徐徐春风扑面之感。好奇之余坐下同品,那紫沙茶杯小巧精致,触手温和,偏那茶水有些稀奇:颜色赭红透亮,茶汤表层有一圈淡黄晕色漂浮着几滴水珠,后来才知道这叫“挂珠”,乃普洱茶中佳品。初喝普洱茶就像外行看热闹,泡茶过程是吸引我的主因之一,至于喝,那时对我来说与牛饮无异。说来奇妙,我真正爱上喝普洱茶全是因酒而起。一朋友在昆明民生街开了个专门的普洱茶馆,唤做“民生茶室”,朋友相邀前往,遂欣欣然追随而附。先前免不  相似文献   

12.
好聪明     
《农村青年》2013,(9):50-50
一、 妈妈经常叮嘱上幼儿园的女儿:“穿裙子时不可以荡秋千,不然,会被男生看到里面的小内裤哦!” 女儿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我和男生比赛荡秋千,我赢了!”  相似文献   

13.
好事和坏事     
黄春宝 《工友》2009,(5):60-60
一个非洲国王的朋友有个习惯,看到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不论是好是坏),他都会说:“这是件好事!” 一天,国王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猎。朋友负责为国王上弹和调试,在调试其中的一支猎枪时,他明显地出现了失误,国王拿枪射时,打掉了自己的拇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运》2010,(5):F0004-F0004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经营中国名酒——汾酒、竹叶青酒为主营业务。年产名优白酒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名优白酒生产基地之一。公司拥有“杏花村”、“竹叶青”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主导产品有汾酒、竹叶等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以及葡萄酒、啤酒等六大系列。  相似文献   

15.
小非 《农村青年》2011,(1):30-33
他们是两位农民工,他们也是社会最底层的“草根歌手”。2010年8月,他们在狭小的出租屋内,光着膀子、喝着啤酒、叼着香烟,用沧桑、沙哑的嗓音高歌了一曲《春天里》。  相似文献   

16.
嫁给有钱人     
虽然很讨厌抛头露面,但是仍然抵不住一位做主持人朋友的生拉硬扯,被她逼着做了一回嘉宾。现场连同我有五位巧笑嫣然的女子。当朋友问道:“如果你与一个很贫穷的人相爱,你会嫁给他吗?”时,四位嘉宾毫不犹豫地一一做了肯定回答,并且都对神圣的爱情作了高尚的诠释,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朋友无限温柔地对我说:“现在咱们来听一听安琪是什么意见。”我坚决地对着镜头道:“我永远都不会嫁给贫穷的人!”举座哗然,朋友一脸惊愕。她真想不到一个天天在笔下歌唱爱情的人却会作如此回答。我缓缓地开言:“当你因为贫穷买不起高档的护…  相似文献   

17.
世界首屈一指的啤酒大国当之无愧是属于德国。德国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啤酒销量居世界首位。喝啤酒是德国人最大的嗜好和乐趣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到德国一定要入乡随俗,逛逛各具特色的啤酒店,品尝品尝异国香醇啤酒,感受感受他乡啤酒文化。在德国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啤酒店太多,可能比饭店、商店和旅店的总和还要多几倍。无论城市和乡村到处可见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数不清的啤酒屋、啤酒馆、啤酒坊、啤酒院、啤酒广场、啤酒村和啤酒城,这些啤酒店星星点点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啤酒店是德国人喝啤酒、聊天、打…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工友》2009,(10):46-47
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信心。本期2位讲述者就是办公室斗争的受伤者,其中L小姐是上个月被迫离职的,W先生得罪了有实权的上司,他们都郁闷着呢。二位都纷纷感叹:“我被办公室权力斗争撞了腰!”  相似文献   

19.
待夫如子     
王希财 《重庆工运》2003,(10):58-58
一位朋友和她的丈夫从“蜜月”起开始吵架,一直吵到孩子20岁。近几年,年逾不惑的他们突然变得“恩爱”起来。问及朋友,她说:“我以前对丈夫总是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惯。那天儿子和他爸在一起吃饭,我望着家里这两个几乎一般高的男人,回想我们共同经历的过去,突然,心中闪过一道亮光,在养育儿子的20年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容忍了儿  相似文献   

20.
《工友》2012,(9):6-7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这条由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班级励志标语”,让网友感叹新奇,并迅速引发热议。对此,该校老师表示,学校不禁止学生言论,但此标语是学生所写,非校方意思。(8月2.9日《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