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牛     
小时候,农村大部分家庭都养了牛,那时候农耕几乎离不开牛,放牛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必修课。我们也乐意放牛,因为放牛比干其他农活要轻松得多。一般每天要放两阵牛,早上一阵,下午一阵。爷爷告诉我,牛后背部有两个“窝”,左边是“水窝”,右边是“草窝”,没吃饱时是凹下去的,吃饱了就会鼓上来,等两个“窝”都鼓上来了你就可以回家了。  相似文献   

2.
光明的使者     
农电所长,是很多人羡慕的“美差”。手中有权是为个人谋取私利,还是心系百姓为民做事,九台市放牛沟镇农电所长、市优秀共产党员张兴夫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1992年,农民电工张兴夫被九台市农电局破格聘用为放牛沟镇农电所所长兼电管站副站长。当时的放牛沟农电所是九台市农电系统的老大难单位,所内职  相似文献   

3.
《江淮》2008,(3)
"啊哎……哦……放牛的小伙子,我们放牛去……"在铜陵县老洲乡,时常有这样嘹亮的歌声响彻上空。自从2006年底老洲《牛歌》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4.
徐珣 《党的建设》2014,(6):62-62
习仲勋作为党内资深革命家,却一直戏称自己为“小牛”。他说,从小养牛放牛时,就经常抱着三弦对牛弹“琴”。他最爱唱《放牛的孩子》,因为这个民谣中有一句:“与牛通情永远年轻……”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仅以不屈不挠、英勇牺牲的豪迈气慨永垂千古,而且以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清贫、廉洁的崇高风范光照史册。“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方志敏于1899年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就养成了爱劳动、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他7岁开始放牛,边放牛边割草拾柴。8岁在本村的一所私塾启蒙,课后仍然和小伙伴们一道去放牛割草掏猪菜;农忙放假时,他也到田地劳作:栽禾、耘禾、割禾、拾谷穗、拎稻草。自小参加劳动的他,深切192…  相似文献   

6.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几个随从到崆峒山寻见智慧之人广成子。途中迷路时,他们遇到了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小孩,崆峒山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和怎样理解解放思想的问题时,我想到一个孩子创作的童话:放牛犁田和与打狼护牛。  相似文献   

8.
上山放牛     
难得的冬日暖阳,懒洋洋地铺在身上。枕着的草地,间或还有些松针,散发出松油香。三五头牛儿,啃吃青草的声音,顺风飘了过来,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安详。在我的记忆里,这是小时候最好的时光。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匆忙吃过晚饭,小伙伴们都会牵着自家牛儿,上山放牛。呼朋引伴,一个院子、两个院子相互串联,长长的队伍很是庞大,好不热闹。然而放牛并非字面上那么简单。去年春节,女儿和我一同回老家,看见一头黄牛拴在树边吃草,  相似文献   

9.
挑战人生     
身高不足1.5米,佝偻着背的残疾人,靠每年代人放牛,拥有了一份可观的家业,成为当地的富裕户。他就是家住在八十二团化工厂的丁圣寿。  相似文献   

10.
许德祥 《江淮》2011,(10):33
父亲大半辈子与"牛"打交道。解放前,父亲8岁就给地主放牛,整天与水牛作伴,泥里滚水里泡。他也如同牛一样,任由地主鞭打奴役。父亲15岁那年,家乡解放了,获得新生的父亲欢呼跳跃,迎接幸福生活的光临。  相似文献   

11.
童小平 《世纪风采》2011,(11):26-29
我的父亲童炎生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双亲早逝,是一个给他人放牛打工的苦孩子。在那苦难深重的岁月里,为脱离苦海,他带着朴素的思想和翻身的愿望,走进了革命的队伍。  相似文献   

12.
肖延  刘聚波 《党史纵览》2006,(10):34-37
当红军要"三个条件" 1921年1月,我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我只有靠给地主放牛为生.不幸的是,1933年8月的一天,牛犊掉下了山坡,我怕地主找我赔钱,就在灌木丛中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王永昌 《奋斗》2006,(2):63-63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哪里去了”。王二小的英雄故事随着歌曲《歌唱二小教牛郎》传遍九州大地,曾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敌入侵,誓死收复失地的斗志和决心.成为抗战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张寿春 《世纪风采》2013,(10):11-17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读过两年私塾,因生活所迫,从10岁起就给富农放牛、在煤窑打工、到湘军当兵,  相似文献   

15.
从放牛娃到寒门学子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许德华年仅7岁时,就给别人放牛。但他非常羡慕学堂里读书的孩子们,常常偷偷来到学堂窗下当旁听生,一次,竟  相似文献   

16.
按常理说,退休了就等于退了岗,可以享享福了,可是对于已经退休8年的一○七团牧二队工会主席马克松来说,8年来一如既往,关心连队,支持集体。他的感人事迹被全团各族干部职工传为佳话。 马克松1931年出生于新疆清河县,从幼年到童年一直给地主放牛,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他  相似文献   

17.
飘荡的牧歌     
半个多世纪前,一对美国恋人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先后来到中国延安,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放牛生活。从此,他们的经历便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陕北的窑洞到大草原再到京郊农场,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改革开放,他们离不开牛,离不开中国百姓,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22):85-88
从6岁起,少年李斌每天都要放不同的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的家乡开通了一条简易公路,课余时,他一边放牛,—边在山区的简易公路上玩他自己制作的木制小推车。那时的他,肯定不会想到20年后会创办一家汽车网站。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爷爷许昌是一位走过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生前曾任甘肃省军区副政委。在离开爷爷的日子里,我经常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情景,怀念之情难以寄托。 爷爷从小家境贫寒,年仅9岁就给地主放牛,14岁参  相似文献   

20.
"我老伴早逝,姑娘嫁到惠水,我一个鳏寡老人只有帮人放牛度日,政府把我接到敬老院来,日子过得很舒坦。"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沟亭乡布依族五保老人王朝光感慨万分。 日前,在罗甸县栗木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的85位五保老人和63个孤儿讲述了自己坎坷人生和政府牵手后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