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宁  何冠群 《党政论坛》2010,(16):26-27
哈尔滨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正式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还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德金有时在哈尔滨居住很长时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人。  相似文献   

2.
因吉石化双苯厂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污染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并了解群众生活用水供应情况。当听到群众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眼里”的话时,温总理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相似文献   

3.
李秋生 《民主》2006,(1):40-40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并到居民小区慰问群众。一位市民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人民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相似文献   

4.
“九七”伊始,北国冰城迎来了第十三届哈尔滨冰雪节,国内外宾客纷纷为到这里,参加游览和贸易活动。在《迎冰节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包装别致的“中华参蚁酒”引起了众多客商的注意。这一上市不久  相似文献   

5.
王坚 《瞭望》1991,(40)
今年讯期,全国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二高水位,达120.09米,仅次于1957年的特大洪水。大水压境,位于松花江畔的北国江城——哈尔滨却岿然不动,与今年在华东水灾中饱受大水浸泡的苏、锡、常等城市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哈尔滨为什么固若金汤?关键是建立了牢固的城市防洪屏障。这一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王昕民 《学理论》2014,(5):87-88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生存环境和依存资源,哈尔滨是松花江流域开发的伟大物质成果。发展和建设哈尔滨必须使用好松花江资源。松花江三大资源开发对哈尔滨发展有重要作用,虽然文化和历史资源是无形资源,但它营造的是城市发展的品位和品牌,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的新兴产业。松花江流域的文化资源流多元而有内容,有中原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黑土文化、外来文化等,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松花江流域的历史资源内容丰富,是在和中原历史互相推动下无空白推进的,松花江哈尔滨段有许多历史遗址,其开发是城市人文方面的建设,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巨大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松花江边的“红旗颂”,到北 方剧场美籍华裔音乐家叶 英、李洪深的歌剧专场,从美国的乡村音乐,到日本男高音歌唱家田中省三、钢琴演奏家田中一美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从北京爱乐女乐团的交响乐演出,到台湾歌星的劲歌狂舞,“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在哈尔滨都能找到各自的知音,赢得喝彩。刚刚落幕的第25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盛况空前,专业演出、文化巡游、广场表演,令夏日的哈尔滨成为歌世界舞海洋,300多万观众欣赏到400多场大戏。网上点击音乐会 “哈夏”组委会把本届音乐会上了网,据统计,日点击量为10…  相似文献   

8.
谋杀!1946(四)     
哈尔滨,近代欧化城。1899年中东铁路哈尔滨段竣工,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汽笛长鸣,惊醒了沉睡在松江畔的小渔村。一座欧亚大都市从铁轨上崛起。蜿蜒迤逦的松花江流淌出新的希望,一片片、一座座、一幢幢黄色的高层建筑和庭院住宅,格调迥异,造型别致,这些建筑或是俄罗斯风格,  相似文献   

9.
唐飙 《学理论》2008,(21):77-79
东清铁路哈尔滨车辆总厂,随着1898年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而崛起的哈尔滨第一个大工厂。松花江南岸从防洪纪念塔到九站一段当时是沿江铁路,九站是停车站,所以从江边到三十六棚一带,几乎都是铁路工人及其家属,哈尔滨有"铁半城"之说,就源于此。车辆厂当时有七八千工人,是国共两党必争的工厂。  相似文献   

10.
孙列兵 《学理论》2010,(19):8-10
<正>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松花江为城市规划建设总纲,打造"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明确了哈尔滨在  相似文献   

11.
冰城之念     
沉冰 《瞭望》1989,(39)
今晚,从电视新闻上得悉:哈尔滨将建成全国最长的带状公园,屏幕展现出一片片绿森森的树木,一块块如茵的草地,勾起我对这北国冰城的思念,…… 前年夏天,我有幸来到北国名城哈尔滨,遂了多年的宿愿。虽说是平生首次踏上这块土地,却没有一点儿陌生之感。从电影、电视的屏幕上,从歌唱家动人的歌声里,我早已结识了松花江、太阳岛,心极向往,梦中早已几度神游了。 漫步绿柳繁花的松花江岸,荡舟江流碧波之间,沐着北国特有的明丽但不灼人的阳光和阵阵爽风,尽情地体味着这迷人的北国江上风情。我有点兴奋,又  相似文献   

12.
谋杀!1946     
唐飙 《学理论》2008,(7):79-80
哈尔滨,近代欧化城。1899年中东铁路哈尔滨段竣工,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汽笛长呜,惊醒了沉睡在松江畔的小渔村。一座欧亚大都市从铁轨上崛起。蜿蜒迤逦的松花江流淌出新的希望,一片片、一座座、一幢幢黄色的高层建筑和庭院住宅,格调迥异,造型别致,这些建筑或是俄罗斯风格,或是巴洛克风格或犹太风格……最有代表性的圣&#183;尼古拉大教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一场冬雪的降临,成千上万名外国游客、港澳同胞从各地向我国东北名城哈尔滨涌来。白雪覆盖的松花江上,五颜六色的冰帆冲破冬雾疾驶而过;飞速的冰橇在晶莹的江面冰场上印上一道道美丽的旋律,公园里立起了水晶宫般的冰景、冰雕、冰灯,犹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林海雪原中不时响起狩猎者清脆的枪声……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冬季旅游项目,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 冬季一般是旅游的淡季。过去,黑龙江亦如此。漫长的冬季仅有稀稀落落数百名游客,冬季成了旅游服务人员歇业集训的季节。一九八二年以来,黑龙江省开始重视开发冬季旅游资源,围绕有地方特色的冰雪资源发展旅游项目,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宾,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提高旅游业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冰上婚礼     
三对新人胸前的大红花,在白雪中显得格外鲜艳。在近千名中外游人的簇拥下,他们沿着冰制拱桥,携手拾级而上,徘徊于雪廊冰塔,驻足于玉榭银舫。——这便是哈尔滨今春别开生面的冰上婚礼。 新郎段诗源告诉记者。“我们从小长在冰城,特别喜欢滑冰,常到江边打冰橇,乘冰帆”。他的新婚妻子王恒艳接过话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7,(Z2)
正我难忘的家乡说起我的故乡哈尔滨,我总会莫名地激动,她是那样令我心神向往。我爱她,就像爱母亲,这种情怀与生俱来。哈尔滨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是风情独特,华彩万方,人称"东方莫斯科"、"东方巴黎",举目眺望,洋味十足,这座历史名城,有两首大诗潜伏我心:一首是凝固的诗——中国城市绝无仅有的欧洲风情建筑。一首是流淌的诗——浪花隽永的松花江的壮观  相似文献   

16.
~~两种古老语言的“对话”—评《鄂伦春语与因纽特语比较研究》@杨慧滨$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相似文献   

17.
吕中山 《学理论》2008,(15):73-75
“大石头房子”与住地相距百米,每天出门可见,但对它知之甚少。一天晨练,在哈尔滨南岗西大直街与耀景街交汇处—铁路文化宫广场前,偶然机会与一铁路老工程师叙谈对面的大石头房子—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的话题。这位满脸深刻着皱纹的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许多“大石头房子”里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裘真 《学理论》2008,(1):54-55
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松嫩平原东端。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地势从东南缓缓向西北倾斜,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150米。松花江象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经这里,是一宜农宜牧的土地肥沃之区。对于这样一个美丽富饶地方的形成过程,严肃的地质学家有着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命名。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底,哈尔滨绝缘材料厂走到了“谷底”,连续两年亏损达三百多万元。此时,李忠义来到该厂任职。一年之后,哈尔滨绝缘材料厂终于从“谷底”攀上了一个山峰——实现利润一百四十多万元,企业整顿五项任务全面完成,三幢家属楼按期竣工。在全厂“民意测验”会上,二百零一张选票,有二百票选李忠义当厂长。  相似文献   

20.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学理论》2009,(1):61-63
2008年夏天,我们享受了两场精神盛宴:一是融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第29届中国&#18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夏”,不仅展示了哈尔滨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实力,更彰显了素有“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市上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