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政治认同代表着当前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系统的认可、赞同与支持程度,是特定政治系统构建发展与功能实现的重要群体性心理基础。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大学生政治认同对政治系统起着导向、凝聚、实践、支撑、变迁五个方面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引导政治价值、加强政治稳定、提升政治互动、促进政治发展和推动政治变革等作用。政治认同与政治社会化紧密相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性达成与功能实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贡献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家的政治安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状况,探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杨晓燕 《人民论坛》2015,(2):233-235
文章选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区内四所高校大学进行选样访谈,对宁夏地区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况、影响因素做了整理和统计分析,继而梳理了当前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从统一价值共识、民族宗教政策、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及政策法规完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克服一些错误的教育心理,在深入了解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作为配合,力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胡海情 《前沿》2012,(19):21-23
当今我国社会总体状况平稳,但风险增多,尤其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民族高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想要探讨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要对影响当今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从组织环境、交互环境和关联环境三个层次及其包含的十二个具体因素的分析能使我们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有所掌控.  相似文献   

6.
胡喜海 《传承》2014,(11):64-65
全球化视野下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相当重要,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为核心的政治认同教育,既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高校应从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的维度,积极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黄家周 《前沿》2013,(20):30-3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把握好其内涵和要求,又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教育路径:经常性地对大学生中进行民族地区区情教育;利用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敦学主渠道和其他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在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与非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交流交往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5,(10)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青年的杰出代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SWOT分析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态势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提出有效策略,有利于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5,(4)
中国梦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平台。民族地区高校只有在认清中国梦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搭建融入平台,推行实践教学,认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使中国梦和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新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的前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敌对势力争取的对象。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推行国学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青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认同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集体认同,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政治效忠、责任意识、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文章从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意识3个维度,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精神状态积极务实、社会认同讲求平等互动、民族认同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在、国家意识良性理性.同时,也指出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传统的贫困问题、宗教问题和部落意识等因素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广大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14.
胡陈芳  粟迎春 《人民论坛》2014,(10):155-157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文章对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民族特色仪式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东  丰凤 《求索》2011,(11):68-70
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往往受到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而民族特色仪式是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整合的政治功能。因此,国家需要通过一系列技巧性符号的运用介入一些民族特色仪式,生成符合国家意志的少数民族节庆仪式,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有效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控制和政治稳定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民族地区,受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多元文化的背景,这就决定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要着力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六观"教育,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期推动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文章对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现状及对其思想道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民族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调研,探讨了民族宗教对西部地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高校几乎全部成立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存在办学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等特点,从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的学科优势上看,同内地高校差距甚大,不可同日而语。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掘和弘扬所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特殊使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掘和弘扬所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特殊使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倡导充分发挥多元民族文化特性,特别是民族高校所处民族地区的典型性民族文化的特性,将之有效应用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中,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创新学生管理教育方式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是整个国家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实现的必由之路,一是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以协调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地区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民族政治环境;三是从管理走向服务,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服务能力;四是尊重文化多元化,构建民族认同之上统一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五是建立预警机制,防止敌对势力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