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初,A.B.鲁达科夫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四次考察,奠定了他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其主要成就:(1)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著作;(2)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奉天皇宫的著作;(3)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当时中国吉林省的著作;(4)使俄国东方学院图书馆汉学文献收藏跻身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后,朝鲜人民反日运动高涨,俄远东的朝鲜移民也投入斗争中,成立大韩国民会、劝业会等朝鲜民族组织,积极从事政治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国内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十月革命前朝鲜人在远东的政治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20纪初亚非拉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后,急需大量劳动力对该地区进行开发。1864年第一批朝鲜人越过边界来到俄国远东,此后陆续有大批朝鲜人进入远东。他们为远东的开发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善于从事农耕的朝鲜人开垦了大片荒地,促进了远东农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前朝鲜人向远东移民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每个时期又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东北亚国家的地缘关系,是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利用铁路开展竞争的滥觞。一战前,沙皇俄国利用铁路推行扩张政策;一战后,苏维埃俄国在重构东方发展环境过程中仍须倚重西伯利亚大铁路。俄国政权的更迭并没阻碍西伯利亚大铁路战略地位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一、旅华俄侨的来历和俄侨研究的意义最早来华的俄侨是阿尔巴津人,他们后来为中国皇帝服务。1918年到1970年期间旅华俄侨的生存状况是比较难以研究的。流亡到欧洲国家的俄侨留下了大量记载,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而来华俄侨中的研究相对少一些,尽管他们中间也有不少著名的政治人物、学者、作家和诗人。他们大多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下半期,朝鲜北部自然灾害频发,封建剥削严重,东北部的朝鲜居民大量进入俄国境内。1863—1884年,俄国远东的朝鲜人有四个特点:分布集中,主要居住在南乌苏里地区;朝鲜人的男女比例相当,人口能自然增长;朝鲜人的职业以农民为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种地;国籍没有变,仍然是朝鲜国籍。鉴于远东开发急需大量劳动力,俄国积极接纳朝鲜人,允许其留在远东;让其耕种土地,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同化。  相似文献   

7.
杨军 《西亚非洲》2001,(3):33-38
阿拉伯人问题构成以色列族类问题的另一维度,其特殊性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以色列的主体民族——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把他们列为“异族”,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长期交恶的历史与现实将他们置于尴尬境地.虽然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准有所提高,但他们仍然被摈于国家一切重要的决策圈之外,在政治、经济上受到公开或潜在的不平等对待,而且很难对这个国家产生归属感.消除族类差别,达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是以色列阿拉伯人追求实现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来俄罗斯图书市场出现了许多中国题材的著作。中国当今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激发了这一兴趣。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很多低水准的作品问世,其作者们甚至对中国问题一无所知,这些肤浅作品的背后看不到具有思辨色彩的杰作和深刻而客观的分析。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和通讯院士库济克主编的新著《2050年的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无疑属于难能意见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合作组织是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共同参加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它对于中俄两国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提高地区影响力以及实现国家利益等都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国情差别,中俄在该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诉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对于组织的发展以及两国在此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俄新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 ,美国单边主义凸现和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导致大国关系错综变幻 ,反复调整 ,历经波动。事实表明 ,惟独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 ,以其基础之坚实 ,状况之和谐 ,协作之周密 ,进展之稳健 ,成为当今邻国和大国关系的楷模。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 ,如今又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 ,通过胡锦涛主席今年 5月下旬对俄罗斯的访问 ,进一步展示了两国全方位合作的远景 ,因而格外引人关注。在新型基础上奠定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 ,既不同于上世纪 5 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  相似文献   

12.
At the first "no-necktie" summit hel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November1998, the two heads of state coordinated their stands on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as well as the basic trend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prospect of promoting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mutualcooperation. Agreement was also produced on a series of major international issues,such as advancement of multi-polariz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新时期中俄关系”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 1月 4~ 5日在北京香山别墅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省等地的专家学者 3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总参二部副部长杨晖等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俄双边关系的现状、中俄经贸关系以及军技合作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选发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This year is the “Year of Russia”in Chinaand marks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and the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 and Friendly Cooperation betwee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彻底解决了留存已久的边界问题后,中俄两国在2005年又开始了新阶段的合作:外交上寻求统一步骤,政治上达成更大共识,军事和能源上提升合作规格,经贸领域加强更多的联系。胡锦涛主席两度出访俄罗斯,更是被媒体评价为两国已进入非比寻常的“蜜月关系”,让人感触到持续强劲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中俄建交55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两国关系风风雨雨,经历了友好结盟、紧张对峙、睦邻友好和稳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前苏联解体后,中俄领导人以史为鉴,积极化解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经双方不懈努力,确立了中俄战略协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取决于各自战略利益,而是否符合本国战略利益的首要考量是对方在已方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发展对俄关系关乎中国的总体战略利益,无疑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一俄罗斯在中国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如何,首先要看其在大国关系、地区事务及中国周边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看,俄罗斯是有足够分量的。俄罗斯仍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虽然不能与超级大国前苏联相提并论,但仍是联合国安理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各大国首脑或政要频繁互访,力求协调彼此关系,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努力探索与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调整当中,中俄关系顺利发展,显得特别突出,两国建立起新型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边界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周边环境的和平稳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因素始终对中俄关系起着重要的推动和牵制作用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绝不是决定性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是两国地缘政治和长远战略利益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对抗美国压力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的共同需要 ,具有坚实的法律和现实基础。虽然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 ,但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大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