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宪政法治与政治文明关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也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表现出来。宪政与法治紧密相联,宪政法治意味着一种法治型的宪政。  相似文献   

2.
现代宪政有三大要素:民主,法治,人权。民主构成了宪政的正当性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大,并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构;法治则是解决了宪政运行的原则,即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依法办事;人权是宪政的价值归宿,宪政运  相似文献   

3.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4.
宪政的要素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政是一个融汇多重意义的 ,用以明确区分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界限的政体形式。其要素由有限政府机制、法治原则、主权在民为前提的民主、人权保障、市场的动员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宪法实施制度构成。世界各国的宪政发展模式主要有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进》2008,(7):6-6
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深厚的国家,几千年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的存在。如何从人治的土壤培育法治,无论对民众还是法律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陌生而艰难的课题。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追求法治和宪政的年代,法律在不断地完善,但正如专家所言,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宪政,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政作出了众多界定:“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邹平学教授认为:“宪政就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因为宪政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进步追求,具有共生的价值。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第一,社会主义和宪政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宪政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向  相似文献   

7.
一是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本位思想的体现。我国宪法学者在充分研究了现行宪法文本的前提下,一般认为现行宪法规定了下列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和社会公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控制和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二是基本人权原则,即宪法贯彻和体现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尊重的基本要求,以实现公民人权真正享有和不断增进为目标。三是法治原则,即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和个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8.
张玉国 《前沿》2007,(1):127-132
宪政治国业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不应置身事外漠然处之。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应当建立强有力的违宪审查制度来予以保证。有人主张在人大内部附设宪法审查委员会;有人认为应当将人大法工委之下设置的法规审查备案室进行职能的扩充;也有人提议设立欧洲模式的宪法法院但又缺乏有力的说明和论证。本文审视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法律审查模式,运用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讨论了英式、美式、欧式等几种司法审查模式与中国政法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差异和同构性,认为欧洲宪政司法审查模式对创立中国式宪政法院(及其体系)具有可借鉴性。一并阐述了我国宪政法院建立的必然趋势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民主、人权、法治,被认为是宪政的三要素。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末梢。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在乡镇政权中居于主导地位。乡镇人大依法作为,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法治。保障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坚守宪政秩序。有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价值。乡镇人大的宪政价值亟待梳理,宪政功能尚待放大。  相似文献   

10.
<正>现实表现:2013年,"宪政"、"宪法政治"成了新的敏感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言论"禁区"。一股反改革、否定82宪法之风袭来,火药味十足,引起知识界理论界的惊诧和反弹,群起质疑、反驳。围绕着宪政是否特指"资产阶级宪政"话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鸣。核心观点: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权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遵守宪法(守宪)、维护宪法(护宪)以及发展宪法(修宪)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宪政。宪政要求的是宪法的落实与全面实施,这需要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支撑与保障。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确立行政法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詹红星 《前沿》2011,(5):86-90
宪政是以对政治权力的行使施加限制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刑事法治的真正实现需要以宪政作为基础。刑法的基本原则最早是通过宪法文献表现出来的。强化刑法宪政基础有助于刑法目的的生成;有助于规制刑罚权;有助于国民对刑法的认同感。刑法宪政基础的实现需要转变刑法观念,强化刑法立法的宪法依据,合理进行刑法有权解释。  相似文献   

13.
对宪法可实施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我们呼吁,上至党和政府下至社会组织、公民,都应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根除传统的"人治"流弊,提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进一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举诉讼等。“宪政是运用宪法合理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在理想的状态下,宪政表现为以制定宪法为起点、建立民主政治为内容、厉行法治为原则、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1]  相似文献   

15.
政治制度是表达自由的根本保障.现代国家建立后,通过宪法和法律对表达自由予以确认和规定,但要使完法和法律文本上的权利真正成为现实可行的公民权利,离不开"宪政"建设的过程:以人民主权为合法性基础,以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为规制原则,以法治为治理方式.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是表达自由赖以生存的沃土;合理有效的权力规制原则有助于建立良秩表达自由渠道;法治的治理方式则为表达自由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宪政离不开四大要素,即宪法、民主、法治与人权。同样,财产权的宪政价值也与这四大要素紧密相关,是否保障、促进这四要素是衡量财产权的宪政价值的重要标准。财产权是人性的必然结果,自由的保障,宪法的根基,法治的催化剂,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其本质上是民主的,并最终回归于人权。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分析,有利于克服中国社会缺乏尊重、关怀财产权的传统弊端,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财产权与宪政之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宪政的视角看,欧盟的基础条约以及成员国的国内宪法构成了欧盟的多层宪法体系。欧盟的一体化过程不是欧盟条约发展成国际组织的过程,而是欧盟的宪政化动态发展过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多层宪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盟在外交政策领域行使行政和管理职能的体现。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明确赋予欧盟独立法律人格,统一欧盟对外政策的目标,取消欧盟三大支柱的划分,在机构设置上简化欧盟机构并增强机构间的协调与统一,从而促进了欧盟对外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使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由原来纯粹的政府间主义性质向受法治原则和条约法调整的双重属性过渡。但是,《里斯本条约》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彻底,使现存条约体系下的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具有重要宪政意义的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宪政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王兴波 《理论月刊》2007,6(9):62-64
针对1930年代知识分子的立宪热情与国民政府的立宪运动,钱端升认为"宪法乃不急之务,"并从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权、确立法治局面三方面分析了暂缓立宪的原因。钱端升暂缓立宪的主张与国民党不想开放政党不可同日而语,他是从法律贵有信用、贵在切实可行的角度考虑,倡导事实在先,确定事实的法律在后,法治在先,民治在后。对国民政府出台的宪法草案,钱端升认为国民政府欲借立宪堵住一部分知识分子之口,知识分子宪政的要求就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9.
按照哲学认识论的要素分析法,公民财产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各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与历史规定性,其法律内涵与规定性的变化发展,在公法领域伴随着1949年以来我国的宪法变迁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我国已建立较完备的公民财产权规制与保障制度,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制度化建设,以回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与宪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4,(7):44-44
林来梵在《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载文《法治的个别化模式》认为,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规范层面上确立了法治主义的宪法原则。然而,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法治”等概念,在当今中国学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则存在严峻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