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怀瑾 《法制博览》2022,(15):30-32
数据是流淌在数字经济躯体中的血液,个人数据是数据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蕴含巨量的财产利益.发展《民法典》保障个人信息合理流通具有可行性,《民法典》保护路径强调民法的默示规则、格式条款和对条件的行为控制,以及建立强制许可制度促进个人数据流通.在实质性规则层面,应当完善许可使用制度,这是确定一方当事人能否实现个人信息财产利益...  相似文献   

2.
刘巧丽 《法制博览》2022,(3):123-125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愈发需要被保护,将个人信息侵权纳入民法规制的范畴成为必然选择.本文对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构成侵权进行概述,具体分析我国在大数据时代下因手机APP个人信息侵权的民法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工作的前提,完善实体内容与程序立法,法律、技术与政策深度...  相似文献   

3.
魏伟 《法制博览》2022,(7):51-53
自《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施行以来,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实际案件发生情况来看,目前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仍极为常见,也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想要有效解决个人信息侵权问题,明确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定位至关重要.结合现行的法律体系,将个人信息视作自然人具有的一项民事权利,但关于个人信息权是人格权还是...  相似文献   

4.
李卉 《法制博览》2023,(6):17-19
随着数据平台、搜索引擎的飞速发展,自然人隐私权利的诉求、信息删除的请求等越来越迫切,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维护自然人的人格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界分被遗忘权与隐私权、删除权的关系,其次基于个人信息保护视野构建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的基础上,从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归责原则等方面探索构建被遗忘权法律制度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琳 《法制博览》2022,(2):57-59
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争议,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当中并没有使用"个人信息权"的表述.依据《民法典》中的相关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可以明确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是作为民事权益的人格权益,其并不属于公法的权利.自然人个人的信息权益可以涵盖以及保护其所享有的人格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对于作...  相似文献   

6.
郭若嫄 《法制博览》2023,(14):32-35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出台,通过拓展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确立“告知—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规制人脸识别和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手段、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强化侵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充分彰显了立法的时代性。《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相互补充配合,为网络平台用户信息利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7.
金光辉 《法制博览》2022,(15):117-119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高效打击涉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犯罪活动,"两高"出台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但对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如何认定,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从公民个人信息在刑法层面的保护、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的认定难点、司法工作人员侵...  相似文献   

8.
闵婉 《法制博览》2023,(8):25-27
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和范畴的不同界定,直接关系到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所保护的法益范畴的大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明确将个人信息的保护范畴界定为隐私权无法涵盖的领域,有效解决了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范畴的冲突问题。为确保个人信息利用的安全和规范,《民法典》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需要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赋予信息主体异议权、更正权及删除权,使得自然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个人信息利用中的侵权风险。《民法典》背景下,应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各方社会主体不断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断推动个人信息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9.
姜良良 《法制博览》2022,(7):133-135
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大数据背后的隐患也令人担忧.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过度收集、非法交易等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益.为有效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要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积极维权.消费者要坚持知情同意规则,电子商家要严格落实告知同意规...  相似文献   

10.
冯会明 《法制博览》2013,(6):126-128
尽管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刑法已先行一步、学界也多从行政法角度研究并形成了立法草案,但并不能影响或改变个人信息权为民事权利的基本属性。个人信息与个人人格密不可分,个人信息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特的权利内涵和边界,在主体、内容、对象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具体人格权,故个人信息权是一种新型的具体人格权。  相似文献   

11.
程福毅 《法制博览》2023,(30):72-74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在利用互联网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私人信息被泄露的问题,此种现象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们信息使用效率发生质变,但在对个体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时,也需要对其安全性给予更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传统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制度与数据化发展特征相脱节,从而在数据化大环境中,个人信息权利内涵和边界相对模糊。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制度中,相应的法律制度还需完善,以利于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文章从个人信息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入手,并与大数据时代特征相结合,认为有必要从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界定、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和侵权责任的确定三个层次来完善个人信息数据的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尤其普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更加注重个人信息与社会信息的保护,明确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由于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导致在信息时代难以推进数据保护工作的开展,加之各种媒体以及后期软件平台中的数据,都会对个人信息加以跟踪和记录,导致信息数据泄露比较严重,影响了数据信息的保护。此外,在民法中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具体细化部分没有具体的要求,无法对个人信息做出有效区分,影响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问题开展分析,希望提出有效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工会博览》2013,(6):37-37
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标生效 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目前正式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指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安全保障、诚信履行和责任明确。还给个人信息使用设置了“需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用后要删除”三重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王疏桐 《法制博览》2023,(27):81-83
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互联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数据信息并实现自由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在更加宽松的共享信息平台中,各类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让公民的个人隐私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害和影响。目前,我国关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工作仍然在逐步地探索过程中,希望能够针对海量数据信息背景下公民的个人信息加大保护力度。2009年,我国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正式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刑法》中一条新增罪名。2020年,《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正式发布,但考虑到该类犯罪行为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强制性法律规范较为缺失,也出现了入罪标准定义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缺陷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的刑法保护方案,也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关键切入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具体要件,并且就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性的刑法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飞速应用与发展使得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被重视。随着《民法典》的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运而生,然而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却禁而不止,个人对其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同意权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信息主体缺乏自由选择的空间等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关于告知同意原则的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告知同意原则是为了充分体现信息主体的知情权与自决权,保障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与数据流通。在“告知—同意”的架构下,明确一般同意与特殊同意的关系、引入告知同意原则的例外情形等制度,有利于贯彻信息处理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促进信息共享与流通。  相似文献   

16.
程永红 《法制博览》2023,(20):15-17
消费者个人信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经营者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非法获取、销售、过度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导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为了更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应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础,不断完善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消费者个人意识,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关于儿童个人信息的规定呈现松散立法的特点,《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未来颁布实施的《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奠定了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实践中,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年龄验证、监护人同意等操作存在诸多困难;知情同意原则的虚化使得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细化并完善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的实操性规范,但对于儿童年龄界定、监护人有效明示同意等需要进一步澄清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及责任,并提出明确的合规要求.在此情形下,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如何有效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实现追求企业利益与保护个人信息的平衡点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本...  相似文献   

19.
周思池 《法制博览》2023,(35):58-60
在传统的有关人格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对人格的保护机制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而被遗忘权的出现能够对抗互联网记忆的永久化问题,被遗忘权是指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网络上已经过时、不相关的、可能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的个人信息的权利,其体现了信息自主的理念,这对于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信息、维护人性尊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对被遗忘权进行权利证成,从而完善我国人权保护的有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赖笑笑 《法制博览》2024,(8):130-13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是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共同的研究重点,由于其与传统民事权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一诞生便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诚然个人信息同时兼有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但其丰富的法律属性内涵并不会对其应受到法律保护的结果造成影响。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个人信息民事纠纷中的权益人的主张很难得到全部支持,这种维权困境本质上是制度构造尚不完善造成的,故应针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