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党员大视野     
《实践》2021,(10)
正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各地要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让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辽宁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有些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与有效管理、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研究、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建立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障制度。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文明,塑造了中国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16年至今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各地区要积极开展并支持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及合理利用。"十三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建议辽宁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抓住亮点,进一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陈文胜 《新湘评论》2023,(23):45-47
<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表现在乡村文化方面,主要是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乡风文明建设不充分。为突出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安化县紧紧围绕时代要求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乡村文化传承与提升的关系,积极探索以文化振兴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古名思州的岑巩县,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份之一。但由于诸多原因,岑巩历史文化还存在挖掘和研究不深、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思州悠久的历史很不相符。一、岑巩县历史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岑巩县文化部门及一些本土文化学者认真开展岑  相似文献   

6.
王飏 《唯实》2021,(2):19-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实地考察,实地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习近...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8.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蕴藏着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挑战,如存在重申报、轻内容,重程序、轻传承,重利用、轻创新,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与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存在一定冲突等问题。为此,一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开放式宣传、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等途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非物质文化产品类型,设计专属旅游项目等;二要建立独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建立商标+新媒体保护模式、著作权独特保护模式、注册登记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等,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助力山西振兴崛起。  相似文献   

9.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倩  田伟 《世纪桥》2016,(7):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黔江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下大力气予以推进,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因为博物馆的存在,文物才“活”起来,历史才“活”起来。可以说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充分认识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有助于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为此,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波,就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如何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积极为青海打造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建设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等工作谈谈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我国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主要有: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重视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重视文化产品的质量、提高文博场馆的功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李玉用 《唯实》2010,(10):35-39
江苏宗教文化,尤其佛道二教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建构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体系,既要积极借鉴国外如日韩等国家的成功做法,又要认真总结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仅要重视城镇化功能的完善,更要做好文化的传承,这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强对庐陵文化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包括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振兴,同样也包括乡村生态文明的进步。换句话说,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看,乡村振兴也是乡村各项功能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而农业又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因此可以说,发展多功能农业就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形式。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多功能农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关系,认为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多功能农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内涵的质量要求、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举措的地方特色上都是高度契合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多功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出其背后本质层面的原因,进而提出以多功能农业发展助推黑龙江省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经受着巨大挑战。文化生态学启示我们,必须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突出它们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把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