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计 《江淮法治》2009,(14):6-11
住宅改作商业或办公用房,即俗称的“住改商”、“民宅商用”,是城市业主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城市管理进退失据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问题一:邻居"住改商"了业主如何维权 前段时间.电梯坠楼的惊魂一刻经常见诸报端。细看这些电梯坠楼事故的报道会发现,因"住改商"导致的电梯超负荷、无法正常运转致使电梯坠楼的占很大比例。小区内多家住户将原设计为居住使用的房屋改为商用,导致居民楼电梯内挤满了办事人员、货物,远远超过电梯原有设计的载重负荷,电梯事故发生也不足为奇。因此,"住改商"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住改商"引发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住改商"的现象在全国日益的普遍,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相关利益冲突,所谓"住改商",是指业主将住宅用途的房屋改作商业用房或办公用房。在私法领域,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和生效,如何在物尽其用和保护私权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的平衡,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物权法的角度,从所有权限制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物所有权和相邻关系的框架内探讨"住改商"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住改商”纠纷的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住改商”现象的产生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住改商”是指业主将住宅用途的房屋改作商业用房或办公用房使用,该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尚不发达,就居住状况而言,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住宅紧张问题,住宅楼一般不会另做它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  相似文献   

5.
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住改商"),除应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由于"住改商"属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范畴,利害关系业主应当按照相邻关系进行判断,超出容忍限度受到损害的业主是利害关系业主,本栋建筑物内的业主属于利害关系业主,其他业主主张利害关系的则需要举证证明."住改商"应当经全体利害关系业主同意,并且同意的方式应采用明示的方法.未经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的"住改商",利害关系业主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住改商"难题如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改作商业或办公用房,俗称的"住改商",是城市业主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城市管理进退失据的难点. 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试图理清这团乱麻,结果却力不从心.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的一条司法解释,为"住改商"打上了立法"补丁",但这个"补丁"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7.
"住改商",即《物权法》所谓的"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是指将原来用于居住用的住宅改为饭店、超市、公司、歌厅等经营性用途的场所。由于"住"、"商"目的之迥异所导致的种种弊端凸显,两者之间的碰撞时有发生,本文围绕"住改商"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认定,并探讨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尤其是生活环境质量上的要求随之提高。当前存在"住改商"的不良影响问题俨然已成为与良好居住环境要求相悖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近年发生的"住改商"现象为切入点,结合物权法上对公民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权的规定,比照国外相关制度,对于如何看待及解决"住改商"问题,阐述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住改商”的现象在全国日益的普遍,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相关利益冲突,所谓“住改商”,是指业主将住宅用途的房屋改作商业用房或办公用房。在私法领域,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和生效,如何在物尽其用和保护私权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的平衡,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物权法的角度,从所有权限制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物所有权和相邻关系的框架内探讨”住改商”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静 《法制与社会》2015,(5):266-267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住宅改为商用现象越来越普遍,住宅商用有利于受资金限制的小公司的发展,但同时可能也给住宅的相关利害关系业主带来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国立法和我国法律的分析,对住宅商用问题进行相关建议,使得住宅商用达到既能推动小公司发展,符合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住宅改作商业或力公用房,俗称的“住改商”,是城市业主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城市管理进退失据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将住宅用房随意改变为商业用房或者办公用房,这种行为在各个地区甚至是小区都屡见不鲜.投资房地产在很多人看来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甚至还能通过从事一些经营活动来获取更多的收益.但“住改商”问题的泛滥正给我国司法实践提出挑战.本文试从具体案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住改商”的性质以及如何规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阿计 《政府法制》2009,(16):14-16
住宅改作商业或办公用房,俗称的“住改商”,是城市业主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城市管理进退失据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原设计为居住使用的房屋改为商用,或自主经营,或出租谋利,从而引发邻里纠纷。那么,邻居“住改商”,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公司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此次改革,对市场主体准入放宽了,对政府监管方式创新了,中小型企业发展潜力更大了,更使得创新企业和新新行业有了新的更好更快发展平台。而住宅商用即企业使用住宅作为商业经营活动的场所或企业住所而进行一系列商业活动的现象。该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此次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旨在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该改革精神及实践对住宅商用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之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6.
复林 《法律与生活》2016,(13):50-51
南京市某公司老板将新购住宅改为商业用房,楼下业主以干扰其日常生活为由竭力阻止.阻止无果后,楼下业主将“住改商”业主诉之法院. 邻居“住改商”存隐患 许进原在南京市租赁门面做乳品批发生意.近年来,由于业务量逐年下降,门面租金却年年上调,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困境.2015年年初,许进终止门面租约,购买了一套二手高层住宅.该房位于南京市某大型社区,为3室2厅3卫结构,建筑面积为160多平方米.许进盘算,如果他的公司移址此处办公,每年仅租金成本就可节约近20万元,20年后这套房子岂不等于白赚.2015年3月,许进按照经营办公的需求对住宅进行装修.为了避免物业公司前来查看,许进在开工前没有向物业公司报备,私自对住房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7.
住宅商用纠纷具有纠纷主体熟人化、纠纷内容复杂化、纠纷的社会影响面大的特点。根据住宅商用纠纷的特点应该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式,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住宅商用纠纷的解决,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玉玲 《法治纵横》2011,(24):10-11
一幢34层的住宅楼里竟然开了59家公司……针对愈演愈烈的“住改商”纠纷,今年10月,作为南京最繁华商圈新街口的辖区法院,白下区人民法院率先提出了一套“法律建议”。法律建议能否起到预期效果?当下“住改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请看记者的调查——白下区民四庭庭长夏婕是法律建议的提出人之一。她告诉记者,近年来“住改商”的矛盾纠纷愈演愈烈,而法院提出法律建议的动因,源自今年办理的两起天安物业诉业主欠费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11日,北京市建委给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回函,针对朝阳区法院有关“住改商”的司法建议制定了整改措施。朝阳区法院的司法建议是在2006年7月19日发出的,该院根据北京市望京实业总公司与业主邢再春等涉及“住改商”案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物权法77条规定的"住改商"的立法背景,利弊以及适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建议。同时引导出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这一话题,分析新政策的立法背景及其与前述法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