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8月1日至29日,我系为日本成蹊大学学生举办了“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在安源茂教授率领下,20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进修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及其基本政策”、“中国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和特点”、“中日文化交流”、“今日北京”、“中国戏曲”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  相似文献   

2.
1995年12月22日至1996年1月31日,我系举办了第三期“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这个短期进修班共12人,分别来自韩国汉城大学、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韩国学生在进修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汉语水平,而且通过一些专题讲座、观光游览和中外学生联欢,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与中国的老师、同学间深厚的友谊。韩国学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1日至29日,我系为日本成蹊大学学生举办了一期“中国政治外交文化”培训班。在宇野重昭教授率领下,23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培训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基本原则”、“中国政党制度”、“孔子与当代中国”、“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5.
1999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七届“首都高校研究生国际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与国防大学六所高校的研究生就“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这一主题,针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中国加入WTO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同1992年6月9日和1997年5月29日分别在“十四大”、“十五大”前发表的重要讲话一样,是又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把迎接“十六大”召开的思想理论准备推到了高潮。这篇重要讲话,充满着面向新世纪的时代感,开拓新阶段的紧迫感和开创新局面的使命感,具有催人奋进的浓烈色彩和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力量外交乃国之大事。国家有兴有衰,外交随之。在国家衰落的近代,中国的外交可以称之为“衰落外交”。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描述的就是“衰落外交”的一种情形。与“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通常的含义不同,“衰落外交”并没有“外交无法搞、搞不好”的意思。验之于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几代外交家对外交精髓有着深刻而微妙的掌握。在统治集团颟顸贪黩,地方军阀死打滥缠的时代,中国尚能避免被殖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进入了重新组合与调整的新时期,中日关系以及这一大框架之下的日台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日本国内右翼亲台势力,基于联合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构想,积极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台湾当局则竭力拓展“外交空间”,开展“务实外交”,试图借助外力,抗拒统一。  相似文献   

9.
上海世博文化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国际展望》2011,(2):73-89
世界博览会因其“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享有美誉,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各国推动文化外交的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设立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副主题,致力于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时半年的世博文化外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从事文化外交的能力,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更为深入的良性互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意见与媒体     
日本《世界周报》11月1日文章:《从“入常”失败看外务省缺乏战略的外交》国际基督教大学讲师中冈望撰文认为,1978年虽然日本被列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候选国,但是在选举中却败给了孟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全民外交”策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台湾研究》2001,(2):45-50
自从1990年6月台湾当局提出“务实外交”和“全方位外交”的主张以来,在“外交”手法上花样不断翻新,“金钱外交”、”经贸外交”、“元首外交”、“度假外交”等都曾是其推动的重点。2000年5月陈水肩上台以后,在继续推行“务实外交”的基础上,对“外交”策略和手法又作了一些改变,提出要“以全民外交作为全面参与国  相似文献   

12.
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1994年即将结束时,毫无疑问,这一年是中国在外交上获得成功的一年。”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底刊登的一篇文章的开头语。 回眸1994年,西方世界仿佛突然醒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银行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纷纷向中国涌来。 先是年初的1月12日,法国与中国签署了中法联合公报,  相似文献   

14.
马英九上台后根据台湾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局势的变化,一改陈水扁时期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攻击性“烽火外交”、“金援外交”政策,提出两岸“外交休兵”,实施“活路外交”新策略,重建了台美互信,稳定了与“邦交国”的关系,前“副总统”连战参加了APEC会议以及台湾60年来首次成为WHA观察员等等利好因素均显示出马“活路外交”策略实施以来的“成果”,但“活路外交”本身的问题和隐忧仍然存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英九当局“活路外交”的理念与内容、目标与实质.直面“活路外交”未来发展中的障碍,预测“活路外交”策略的今后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发展与外交政策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本质。这种和平的本质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内容是:古代中国的强盛与“朝贡和睦”外交的被动性;近代中国的衰落与“以夷制夷”外交的被迫性;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和平共处”外交的参与性;未来中国的崛起与“有所作为”外交的共荣性。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同的原因。但不管其原因和特点的差异性有多大,其和平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在2012年9月对中国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以来,变本加厉地损害中日关系,使中日关系降低到了40多年来的最低点。在2012年12月日本自民党安倍政权上台后,其内外政策更加彰显强势,对内煽动右翼民族主义情绪,加速推动修改现行日本宪法,意将自卫队更名为“同防军”;对外推行全方位强化、巩同日美同盟,企图在外交、军事、经济上包围中国。通过炒作“中国海军舰载火控雷达瞄准日舰、日机”、“日渔船遭中方机枪威胁”等对中国进行污蔑,继续恶化钓鱼岛局势。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台湾“务实外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是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开制造分裂达到高峰的一年,“务实外交”则是其推行分裂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来,台湾当局以“两国论”为基调,通过各种手段加紧谋求国际承认,继续在国际上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然而,在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大趋势下,“两国论”碰壁国际,“务实外交”困境依旧。  相似文献   

18.
刘欣 《国际展望》2013,(1):142-146
2012年10月1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201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科院和外交学院的专家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一起探讨,以期对当年国际形势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中国外交的战略思路。现将有关观点总结如下:国际形势大趋势与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19.
日印安全宣言与“价值观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熙德 《当代世界》2008,(12):29-31
2008年10月22日,日印首脑签署了“安全合作联合宣言”。世人不由得发问:一度沉寂的日本“价值观外交”死灰复燃了吗?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0月11—15日,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研究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了题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新闻出版部门的编辑共50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21篇论文和一个国际形势研究报告。在为期四天半的会议讨论中,与会代表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专题——科索沃问题及其影响、二十一世纪国际格局的走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以及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展开了广泛的、深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