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施飞 《统一论坛》2001,(6):57-60
清初的台湾,地广人稀,存在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吸引着大批大陆移民蜂拥而至,因此台湾遂成为移民的天堂。在此汹涌的移民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单身男性,女性极少,这种男多女少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随着清政府政策的改变以及人口自身的发展才逐渐得到改变,男女性别比例逐渐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中期,因汉人移民拓垦台湾丘陵山地,引发了许多"番害"问题;而在平地的拓垦中,"番产"的保护则成了一个十分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廷平定台湾之初针对台湾全岛分布着许多土著民族的事实,未制订专门的少数民族政策,而适用全国的政策.在以后"防番"和"护番保产"的过程中,经朝廷和地方官之间反复的调整,终于在清代中期初步形成了"番政".该"番政"虽然以"三层制分布"模式为基础,然而我们不可过分强调该分布模式的政治性目的.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21)
正听者诸君可以发现,本次主题和副题各是"双元结构":分类械斗/省籍矛盾,旧伤/现代病。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依次解读如下"双元结构":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地缘组合/亲缘组合,分类械斗/宗族械斗,民间私斗/政治操弄,旧伤/现代病、分类械斗/省籍矛盾。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即移民社会的阶段。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台湾社会逐渐从移民社会转型为定居社会。移民社会的人口增长约等于移民  相似文献   

4.
台湾学者之间,关于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转型,曾有过一场“内地化”和“土著化”的论争.“内地化”主要是以李国祁教授为主的历史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清代台湾发展的趋向是内地化.“台湾移垦社会的转型,主要是一种内地运动,即台湾社会变迁在取向上以中国本部各省的社会形态为目标,转变成为与中国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会.”“土著化”是由人类学者提出来的,以陈其南和他的导师李亦园、王崧兴教授以及庄英章教授等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是: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土著化”.整个清代可以说是来台汉人由移民社会走向“土著化”变为土著社会的过程.……建立在本地地缘和血缘关系上的新宗教和宗族团体取代了过去的祖籍地缘和血缘团体.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福建移居台湾的高峰期,本文以《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为蓝本进行分析来展现一个闽南家庭在清代的移民历史和家庭史,以期寻到一些当时移民家庭的结构和特征,使我们能够探究由于移民所引发的家庭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系和财产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22)
<正>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进入台湾有两个途径,一是官方所为,以维持统治秩序,宣扬儒学等统治伦理,主办官学和科举考试为主;二是闽粤移民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技艺等。因为来台湾开发的大多是男性移民,移民女性奇缺,所以逐渐冲开官方禁婚限制与台湾少数民族女性通婚,台湾少数民族也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移民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东南亚女性嫁入台湾社会,已有研究大多将其归结为“商品化婚姻”,认为其出现与全球资本结构的失衡和婚姻中介追逐利润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更多的批评则指向政府机构和大众传媒,指责权力机构对外籍配偶“污名化”的话语叙述以及对她们权利的漠视,导致女性婚姻移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社会排斥.然而,东南亚籍配偶通过自身能动性力量,促成了台湾多元的文化态势.本文通过对台湾学界关于女性跨国婚姻移民研究的梳理,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闽粤一带的流民大量涌入台湾,其中有不少游民。人数众多的游民阶层成为当时台湾社会结构的一个特点。游民阶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台湾和日本的史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对游民阶层作比较全面的考察,从游民的概念、来源、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清代台湾土地开发完全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政府和官员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仅未给予支持协助,反而多方留难限制.然而,这种情形并非自始至终一成不变.从近年来新发掘的分廵台湾道张嗣昌所撰<廵台录>中对大甲西社"番"变事件善后的处理和官方劝垦"番"地的记载,以及减轻台湾田园赋税和开放移民搬眷入台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雍正年间政府对台湾的土地开垦政策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雍正皇帝重视农本,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