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文化权力,它通过对主流文化“核心”的坚守而为某一政党、组织或社会集团所持有。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意识形态领导权其实是一个权力问题。传统时期,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借助于政权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
文化领导权是一种特殊权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领导权是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在多方面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导能力,实现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程竹汝 《理论视野》2012,(10):19-21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须厘清的几个规律性认识:意识形态领导权构成现代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方面、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自身的独特实现方式、主导意识形态须具有"道德制高点"的品质、政治伦理实践是意识形态领导权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5)
葛兰西作为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创造性地将国家统治分为"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即统治者通过政党、教会、学校等社会团体,将符合其利益需求的价值观念以大众文化影响、渗透到大众意识中,来取得大众对执政党执政理念、主导文化价值的认同。获取文化领导权对于获取和巩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鉴于社会转型、西方"和平演变"及网络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在我国正遭受冲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掌握文化领导权,是目前我党巩固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是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思考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分析了"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他认为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可以改造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最终获得政治领导权,这一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在阐述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分析了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重要阵地之一的中国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现状,理论结合实际地提出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权并不代表着领导权,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权强调产生认同的自觉性和非强制性,而统治权则包含有强制性。社会成员认同某种意识形态,是由于该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进群众的幸福体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的整个过程中去把握其基本要求和原则。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遵循"层级设置"的基本规律,重视"政治实践"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
曹萍  李仁银 《理论视野》2013,(10):34-37
建构文化领导权,对一个政党来说,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赢得夺取政权和执政的合法性,应通过建构文化领导权,寻求文化认同以巩固执政的基础。本文试图对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解析和借鉴,以期对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有力应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它正在遭受一种"分子入侵"式的破坏.网络信息的泛滥导致信息壁垒的弱化、信息中心的消解、信息控制的失灵;网络技术的异化使得新的技术权威出现、技术控制逐渐形成、技术差距渐渐拉大;规模性、批判性的网络舆论的蔓延,使传统的操控舆论正在为现时的舆论操纵所取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争鸣的百花园中,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研究日趋成为一个显性理论领域。其中,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生成动因是其所确立的"物质第一性"原则。列宁则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依托,彰明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亦根源于马克思,却意在突出"文化渗透"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特殊意义。将深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融合新时代中国实际予以解读,进而探知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现实意义,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讨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性、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思想自由的关系以及政治伦理的现实表现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他的实践哲学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理论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他指出任何社会集团要想获得和维护政治领导权就必须首先占有文化领导权 ,而文化领导权的占有是通过社会中的有机知识分子阶层来实现的。因此 ,教育和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备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要从国家权力的高度看待意识形态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要发挥意识形态对国家权力的建构功能,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形象塑造、体系建构、合法性辩护和运转支持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涉及意识形态与民众之间、意识形态之间以及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之间三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实现彰显思想魅力与掌控意识形态资源协同推进、强制手段与非强制手段共同发力、思想指引与制度建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加强意识形态对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意义重大,为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提供根本导向、基本认同、政治凝聚力。当前,党的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国家思想文化全球性扩张、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宣传方式滞后的挑战,这些挑战严重影响并威胁党的执政安全。维护执政安全,应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保持意识形态的适度张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宣传话语体系,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内涵模糊和权威认同被弱化的问题。因此,应围绕"四个自信"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并拓宽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领导权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文化领导权的本质是使民众认同和接受政党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对于增强党的团结和确立社会价值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实现文化领导权需要政党的高度重视、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化领导权本质、作用与实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术命题讨论的奇特现象,葛兰西及其追随者精心营构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大有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混为一谈的趋势。通过评析其社会历史观谬误可以发现,意识形态领导权命题将市民社会归属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它与马克思主义并非一脉相承,其理论构造充斥着唯灵论"复活"的色彩、神秘主义"加冕"的色调,臆造出无人身的理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动态性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和巩固。以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为逻辑起点,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的历史探索,提出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两点策略: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夯实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以自我净化为核心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遮蔽性"导致了其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相互抵触和长期分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国家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特质,使其完成了从"虚假"走向"真实"、从"遮蔽"走向"解蔽"的过程,从而在现实依据、理论特质和实践条件上保证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协调统一。在三者协同的实现机制中,领导权是核心,管理权是保障,话语权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资源。提高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的能力,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执政党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增强引导效能;研究和遵循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和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宣传舆论的领导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举旗定向、廓清迷雾,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处理好"党"与"群"的关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引领教育人民;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使文化领导权建设做到刚柔并济、稳步发展;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