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2日出版的《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第5期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的文章,说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戈尔巴乔夫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穷的人数却超过了苏联时期。”从这篇报道看,似乎苏联解体的责任要由戈尔巴乔夫承担,他现在后悔了。  相似文献   

2.
蓦然回首     
当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于苏共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这一天,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然而,正是这一天,发生在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苏联领土上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上)金大辛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以后对苏共几十年的成绩一笔勾销,实行他的所谓改革,并竭力投靠美国,最后失去了国内人民和党内广大党员的支持,他自己坍台,苏联也随之瓦解。现在,随着时问的推移,西方和俄国的一些内部资料开始公开...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2000年5月主办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阳际学术研讨会上,保加利亚科学院副研究员米哈伊尔·基列夫作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的发言。他认为,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的和基本的原因”是1956年以后形成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正是这一路线成了后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前提。在分析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背叛时,基列夫引用了戈尔巴乔夫1”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演讲的自白,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戈尔巴乔夫要大刀阔斧地推行他自己的路线。出席这次党代会的共有5000名代表,都是采用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这样一个代表阵容体现了党内各种力量的平衡。一部分代表在会上同戈尔巴乔夫唱反调,另一部分代  相似文献   

6.
叶利钦在一本书中这样刻画了戈尔巴乔夫的复杂心态:“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有着一副人道面孔的社会主义信徒。……他这个人在我们的苏维埃体制中昕养成的根深蒂固、透入骨髓的思想、作风和习惯,致使他从一开始就对‘市场’、‘私有制’这样的概念怕得要命。”甚至在8月事件之后,他“在接受暂时停止共产党活动的决议之时内心仍极端痛苦。”叶利钦又说,“自身的天性致使戈尔巴乔夫富有外交手腕,善于妥协折衷,精于玩弄从容不迫而纷繁复杂的人事把戏。”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把苏联引上私有化方向的?周关在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引导下,苏共崩溃了,苏联解体了,并演变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瓦解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当然,这有一个过程,并非一...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2日《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第五期的文章,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谈到苏共垮台,他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接着他又说:“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  相似文献   

9.
1999年,《苏维埃俄罗斯报》转载了所谓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发表的一篇耸人听闻的讲话——"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尽管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戈尔巴乔夫本人进行了澄清和辟谣,但至今相信该讲话"真实"者,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大有人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戈尔巴乔夫本人的态度有关。虽然戈尔巴乔夫曾否认他在土耳其的讲话,但在多数场合,他做了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表态,甚至默认这一讲话。戈尔巴乔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某些表演,实际上是做给西方看的,意在表明:他是铲除苏联"犯罪的极权制度"和结束"冷战"的最大功臣。  相似文献   

10.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政治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酝酿和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特别强调道德原则,强调人道主义.这首先源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一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对斯大林的农民政策和斯大林对无辜者进行镇压的否定,他想重新塑造社会主义的形象,让社会主义为人服务.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地方分离势力迅速发展.道德优先的政治理念阻止了戈尔巴乔夫用武力去维护国家的统一.苏联解体了,但没发生流血冲突.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俄国政治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传统.他不仅注重目的的合理性,而且注重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下)金大辛从此,戈尔巴乔夫就沿着这条斜坡滑下去,时时事事均按美国的意志办事。戈氏身兼苏联总统和苏共总书记,同时又成了美国的傀儡。正因此特殊地位,他在毁掉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方面就起了特别恶劣的作用。现仅举二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由亲密到破裂;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才开始调整苏联对外政策,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苏联与中国关系开始解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会晤,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总务部长、曾多年担任戈尔巴乔夫助手的瓦·博尔金撰写一部回忆录《宝座的坍塌——戈尔巴乔夫肖像》,揭示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和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以下是书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的邀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15日至18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主席与戈尔巴乔夫主席于5月16日在北京举行了会晤。两位领导人就中苏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其对经济改革的阻碍作用,他先是通过公开性动员社会舆论,寻求人们对改革的支持。随着公开性的发展,苏联历史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要求根本改变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呼声占了上风。在这种社会情绪的推动下,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转向了多党制、总统制。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修正主义的总书记”的二重性我们在这里借用了布热津斯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这些年,无论从西方到东方,都能见到很多被“新思维”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的达到谈“修”色变的地步,把谈论修正主义看作思想上的守旧和僵化。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的修正主义者逐步夺取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马克思主义和敢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进行了疯狂的攻击。雅柯夫列夫就用“原教旨主义者”、“斯大林主义分子”一类套话攻击他的政敌。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像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反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搞错,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7.
戈尔巴乔夫大权在握,大名在外,倘若真有大才,何至于弄得国破党亡,落个不光彩的下场。在1985年,他对改革会有多大的规模还心中无数,不过他总是对身边的人和听众重复一句据说是拿破仑的话:“必须投入战斗,然后再考虑怎么办。”于是,假统帅学着真统帅的话下海了。未经认真地考虑后果就擅自行动.这是戈尔巴乔夫的一个特色。前苏联驻美国大使阿·多勃雷宁在回忆录中说:他“太急促地设想事件朝美好的方面转化,他经常是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去实施他宏大的规划,  相似文献   

18.
一、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于1991年5月15日至19日对苏联进行了正式访问。江泽民和米·谢·戈尔巴乔夫在友好、坦率和求实的气氛中就中苏关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真理的追求》编辑部 2 0 0 1年 2月收到徐葵研究员 1月间的来信 ,信中说 :“贵刊 2 0 0 0年第 10期刊登了捷克《对话》杂志1999年第 146期发表的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的讲话。我读后对这篇讲话的真实性感到有些怀疑。去年年底我在同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顾问阿纳托利·切尔巴亚耶夫的一次通信中向他询问此事 ,并向他提出如果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作过讲演的话 ,请他把讲演稿全部寄来。本月 12日我收到了他的回信 ,他在信中指出《对话》杂志 (捷克一家传媒———本刊注 )发表的这个材料是伪造的 ,戈尔巴乔夫根本没有到土耳…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深入,但现在仍有些人不看事实,还停留在中苏大论战时期对苏联的认识水平上,把苏联剧变说成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造成的。本文不是全面评述他们的观点,只是就被某些先生歪曲的史实做些澄清,告诉读者关于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一些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