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的精神     
我记得从湖南来清华的时候,碰到许多很新的东西.当时,我最崇拜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我虽然学的是机电,但是我最喜欢听朱自清先生的讲话.我也敬佩吴晗先生、张奚若先生.我记得北京解放以前我们最喜欢到张奚若先生家里去,很多同学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形势,大骂国民党,痛快之至.  相似文献   

2.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先生,学问,广杂、厚博、精深,早已超越了一般范畴.2006年,笔者经文物鉴定大师史树青介绍,曾陪同一位资深藏家当面向王老请教有关追索故宫文物的情况,几年后又在电话中亲聆王老妙语教诲,至今以为殊幸.不久前,笔者偶然结识了一位朋友,其父原是北京硬木家具厂的老匠师,他向笔者讲述了王世襄先生与北京硬木家具厂的一段渊源.此后,我又采访了多位曾与王世襄先生有过交往或接触的文化界、收藏界朋友,并重温2006年6月30日对史树青先生的采访录音,遂整理成此篇,以纪念世襄先生.  相似文献   

3.
曾经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过一则《送桃子》的故事。说的是A先生的母亲从乡下扛来一袋桃子,关照儿子给邻居尝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家种的桃子,没施化肥,没喷农药,比市场上的桃子甜多了。遵母嘱,A先生先到101室,向开门的少妇说:“我是二楼的,母亲从乡下带了桃子来,请你们尝尝。”  相似文献   

4.
指路(二)     
——A Excuse me,sir.Do you speak English? (原谅)(我)(先生)(你)(说)(英语) 对不起,先生,您会说英语吗? ——B I beg your pardon? (我)(请求)(你的)(原谅) 您说什么? ——A Oh,so you do speak English. (啊)(这么)(你)(会)(说)(英语) 啊,这么说您是会说英语的。  相似文献   

5.
狄瓦里教授是个言而有信的人。2002年11月 我在北京见到了他。我们谈到了他执笔的《火之翼》一书时,问他能否请总统先生为中文版《火之翼》作个序。他说,在卡拉姆博士没当总统之前,问题不大,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但他允诺我到德里时安排我见一下总统本人,或许还可以跟总统合个影呢。  相似文献   

6.
1997年6月30日,我在位于德陶莱茵河畔的科隆市应邀参加了由维尔纳·索内(Werner Sonne)先生主持的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联合举办的“凤凰”时事述评节目中有关“香港回归中国”的新闻论坛。这是我于去年4月1日至8月31日在德国讲学活动期间的一次重要经历。没能在中国、在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与国人、家人一起欢庆香  相似文献   

7.
时间:1995年6月6日——6月11日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于美术特是一些技术,我知之甚少,我一向凭着心,循着感觉去看,但有震撼之感,由衷钦佩却不多见。今日看蔡先生《中华百年祭》,被扑面而来的那种深沉、郁重的情,那种凝重所惊服了。先观画,后又观蔡先生创作中的日记,更为先生创作中对人生、生活的感悟由衷敬佩。做画不一定很难,  相似文献   

8.
正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我有幸作为尼泊尔主流媒体和友好团体考察团成员,于2015年9月8—18日赴中国北京、四川和西藏考察。考察团一行共15人,由尼泊尔国家电视台副台长迪达尔先生(Deepak Mani Dhital)任团长。在北京,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凤翔会见考察团,并接受了我们来自尼泊尔国家电视台、尼泊尔广播电台等媒体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3)
正刚刚读到两个真实的故事,很有启发。A先生是一名干部,似乎得了抑郁症,不爱理事,整日独坐,对周围总是心存戒备,他的妻子就去向前辈索求疏解之法。前辈说,让A先生做三件事,一是读几本名人传记,二是洗澡时大声唱歌,三是有空多去白云山走走。3个月后,A先生焕然新生。B先生在单位,总被人"整",被人当作发泄对象,他一直隐忍,别人却得寸进尺,也去求教同一位前辈。前辈让他在办公室人齐的时候用力拍死一只蚊子,并假装把  相似文献   

10.
A先生,美国人,文学博上,曾在华北、华中的几所高等院校的外语系任教。这次在广州某学院任教两年,虽然学生们公认他是教得最好的外籍教师,虽然他自己原本也有多呆两年的计划,但却最终悄悄离去送行时,我问他:“在中国你最常碰到的问题是什么?”他稍加思索后说:“要算‘你为什么来中国’这个问题了。几乎人人都向我提出此问,也几乎人人都对我的答复感到不解。”A先生的母亲从美国打电话来问:“你在中国每月薪水是多少?”听说是600元人民币,约合240美元(按当时汇率  相似文献   

11.
理发店 The Barber shop——A Good morming,sir.I hope you're not in a burry. (好)(早上)(先生)(我)(希望)(您是)(不)(在)(匆忙) 先生你好!您不着急吧?——B I am,actually .when do you think you can cut my hair? (我)(是)(实际上)(何时)(您)(认为)(您)(可以)(剪)(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潘国华教授, 各位教授, 女士们,先生们, 代表中国未来的北大学子们, 非常高兴能够见到各位,也很感谢各位给予我的热烈欢迎。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访问汇集了中国最高精英的、知识分子的摇篮--北京大学。北京大 学开拓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并主导着现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办:《工会博览》杂志社协办:北京双益达建安集团 一、选择瓜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一旦一年10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A 1998 B 20(洲〕C 20()1 2、博签亚洲论坛2001年2月27日在我国海南省召开,C个国家代表团参加。A 30 B 28 C 26 3、北京2008年奥申委聘请了C位申奥形象大使。A 4 B 5 C6 4、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报告总计仁一页。A以刃B 566 CS% 5、“十五”计划纲要共有B章。A 20 B 26 C 30 6、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我国准确人数是C A 11.42亿B 135亿C 1295亿 7、截止到2以卫)年底,我国新建企…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1)
正"一线楼市永远涨",这可能只是一个神话,但却越来越被人们所相信。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几年前,我曾经接到过记者生涯里最匪夷所思的一条新闻线索,这件事就发生在某一线城市的郊区。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A先生向我控诉,他被人用钢管活生生地砸断了几根肋骨,痛不欲生。而且,他觉得还很耻辱。我说:你应该找警察、看医生,而不是找记者。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一直在"选择性"地描述事情的经过。之外,还有很多"隐情"。最后,在我的追问下,他终于把事情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15.
圣诞节厚礼     
9岁时,我家住在芝加哥,因急需挣钱,我找到《先驱美国人》报在本街区的发行负责人米塞利先生,求他给我安排一份课后送报的工作,他说只要我有自行车就行。父亲当时一人干4种活儿,他给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但还来不及教我骑就患肺炎住了院。幸好,米塞利先生并没提出检验我的骑术,于是,我推着车让他过目,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2003年来到北京办事处工作的,一来到北京办事处就与几位前辈一同工作。今天我已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长,在网络部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我的成长之路也可以说是伴随着北京办事处信息化发展一路走来的。从我的感受,我将北京办事处信息化发展历程归纳成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大通公司和银辉集团正在进行一轮重要的商业谈判。很遗憾,双方发生了冲突,眼看会谈就要陷入僵局。这时候,大通公司的谈判代表S先生老练地点燃了一支烟,似乎全不介意谈判即将破裂。而银辉集团的M先生则低下了头,有意无意地放松了一下自己。他很快作出了新的对策。谈判继续进行,M先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新建议,而S先生显然处于被动,最后,他不得不作出了让步才达成了协议。事后,随行秘书向M先生请教个中因由,M先生笑着说:我经过系统的心理学训练,所以特别善于规察人的行为所传达时信息。当S先生点烟时,尽管他脸上不露声色,但他的脚尖却告诉了我,他的内心非常焦虑,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有机会和旅法华裔画家司徒立先生聊天,谈到西方社会存在的某种危机时,司徒先生说欧洲有可能面对一次“大沉沦”。理由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目前欧洲价值混乱,什么都可以做,也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做。然而才起了个话头,司徒先生便摇起头来,一脸苦闷。我便问司徒先生何故欲言又止。司徒先生说,“我不说全是因为爱”,你知道,在中国许多价值不是像西方那样泛滥,而是不受重视,它们不在一个讨论的层面上。司徒先生这番话相信会引起许多身在欧美的海外华人的共鸣。我们看到了西方一些弊病,有时很不愿去张扬,甚  相似文献   

19.
雪中记事     
那是一个下大雪的冬天。因为赶着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做实验,我早早就起来了。留学后的第一场雪,飘在异国的天空中,别有一种情趣。我的房东吉姆先生一家还在睡觉,而这幢三层住宅的另外五六户人家也都尚未起床。凭着一种很简单的习惯,我一个人在我们楼前的雪地上铲出了一条路,通到马路上。然后我开着车,赶往学校。深夜,我回到住宅时,吉姆先生一家  相似文献   

20.
有一条小巷     
初识小巷没有想到会来北京。可是,我来了,因为工作。没有想到会住进北京的胡同。可是,我来了,因为她。她是我工作第一天认识的同事。是那个知道我第一次来北京还没有找到住处时,轻轻地说一句跟我一块儿住吧的人。那天是2006年11月15日。沙井胡同。感谢上帝!有这么一条小巷。有这么美的一条小巷。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