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辉 《犯罪研究》2009,(1):78-80
“飞车抢夺”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道路抢夺犯罪形式,是指行为人利用快速行驶的机动车(多为摩托车或者具有一定速度的非机动车),从被害人身边经过,趁其不备,夺取其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其具有结伙性、隐蔽性、瞬时性、往往对被害人造成极大的人身威胁,关于“飞车抢夺”的行为定性有多种观点,本文从此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及社会危害性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飞车抢夺”行为以抢劫定性。  相似文献   

2.
飞车抢夺定性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有两类抢夺罪向抢劫罪转化的情况。最高院新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将三种情形的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劫罪。笔者认为,飞车抢夺的其他各种情形也同样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因此应将各种飞车抢夺行为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以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时方 《法制与社会》2010,(23):118-119
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抢取他人财物,是近几年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犯罪,司法实践中一般称为"飞车抢夺"案件。由于飞车抢夺犯罪具有结伙性、隐蔽性、瞬时性、高威胁性等特征,其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群众的安全感已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相关司法解释虽已对飞车抢夺行为做出规定,但由于抢夺者犯罪时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不同,对行为的定性往往不同。因此在学界及司法实务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在此,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飞车抢夺是交通工具发展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对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都有着严重危害。针对此类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飞车抢夺行为的定性。但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也要求相关司法解释在行为人主观意图、想象竞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飞车抢夺”应定抢劫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飞车抢夺"的主要特征 "飞车抢夺"是当前频发的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通常表现为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利用可以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辆,针对被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采取突然夺取然后快速逃离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该行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飞车抢夺是指主要借助机动车辆实施抢夺的行为。飞车抢夺犯罪的特征主要有:犯罪地域的集中性;犯罪时间的选择性; 犯罪对象的针对性:犯罪目标的特定性;犯罪结构的集合性;犯罪主体的年轻化。飞车抢夺犯罪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建立“打防控”体化 防范网络: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布防确保打击的准确力和精确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们对 飞车抢夺犯罪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飞车抢夺行为致人重伤、死亡如何定性的问题上,刑法学界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但对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意图却鲜有不同的见解和分析。在此,本文从行为人的犯罪心理、过失与间接故意犯罪心理的区别以及现行立法的局限与演进剖析了飞车抢夺致人重伤、死亡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今后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更好地贴近于社会而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飞车抢夺是指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进行抢夺的行为。多次抢夺应作为定罪标准,飞车抢夺应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之一。对飞车抢夺致人伤亡的,应分别情况以抢夺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竟合犯论,按照处罚较重的定罪量刑,或者以抢劫罪论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10条把“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列为犯罪行为之一。然而,公民持有财产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利用合法手段获得的财产;有的则是非法所得,如投机倒把、偷漏税款、走私、盗窃、诈骗钱财等等。在适用刑法时,侵害公民合法财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对侵害公民非法财产的行为也应视为犯罪行为。对公民的非法财产,只能经过法定秩序,由司  相似文献   

10.
从文理上解释,"飞车抢夺"是"夺取行为"而非"劫取行为",是"夺取财物"而非"劫取财物";从犯罪构成上看,"飞车抢夺"主观上只是意在"财物"而非在"人身"和"财物",客观上更是直接对准的是"财物"而不是"人身,"通常不具有"人身"和"财物"的复合性。因此,"飞车抢夺"理应被定罪为抢夺罪。这既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又符合刑法公正、谦抑和人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关于"飞车抢夺"犯罪的性质,从刑事立法到司法解释,从量论探讨到司法实践,目前均无定论,莫衷一是。本文从犯罪构成入手,比较研究了抢夺与抢劫的两种犯罪情形,并提出了法律对策。目的在于形成统一认识,加强对该种严重犯罪的社会防范和打击惩处,以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12.
“飞车抢夺”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人对实施抢夺时伴随出现的被害人重伤、死亡后果,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飞车抢夺"有的属于抢夺行为,有的属于抢劫行为,有的是属于抢夺罪与故意或者过失犯罪的想像竞合,应结合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进行综合分析."飞车抢夺"构成抢劫罪的认定应以典型抢劫罪的行为结构为基础,关键在于认定行为人利用驾驶的车辆的冲力通过物把"暴力"作用于被害人,且不以造成轻伤以上后果为必要,以体现抢劫罪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袁慧敏 《政法学刊》2006,23(2):65-68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行为与相关犯罪行为相互交织时,应区分各种情形,作定性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如何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上,存在解释论与立法论、合设模式与分设模式、重罪模式与轻罪模式的选择。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是指不存在公共利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情形,行为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知情同意规则或者个人信息处理的目的、方式,使用已经掌握的他人个人信息实现其特定目的的行为。该行为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涉个人信息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流转行为)不同质,且侵犯的法益具有独立性,故不能通过刑法解释而应通过刑法立法将其入罪。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侵害的法益是个人信息使用决定权,不同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个人信息流转决定权),其社会危害性程度也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别,不宜将其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类型予以规制,应对其单独设罪配刑。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入罪配刑应采重罪模式还是轻罪模式,应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刑法分则已有的立法逻辑等因素。基于我国刑法针对特定对象的非法使用行为入罪配刑的立法逻辑等考量,对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入罪配刑宜采轻罪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建 《河北法学》2012,(10):197-200
根据两抢犯罪形势发展,最高法以"意见"形式对司法解释进行了补充完善。《意见》在飞车抢劫与飞车抢夺定性区别问题上,与既往司法解释有明显不同。从实证视角分析,司法解释、准司法解释在有关抢劫犯罪暴力理论、主观方面内容要求、证明标准、自由裁量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理论不足。《意见》自身的适法性,更成为法律功效打折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6.
"飞车抢夺"是比较常见的"两抢"犯罪的作案手段,是一类恶性多发犯罪类型,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由于飞车抢夺案件的发生相对其他一些"两抢"案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且飞车抢夺案件发案率高,破案率低,给侦查机关带来了较大压力,并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我国刑事犯罪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的犯罪问题。本文通过对飞车抢夺案件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有针对性的打击对策就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了。  相似文献   

17.
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名誉权初探叶仁文我国《民法通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嗣后,司法实践中侵犯名誉权案件日渐增多。笔者在此要探讨的是,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对于这...  相似文献   

18.
田衡 《法制与社会》2010,(30):102-102
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但当以上途径无法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时,尤其是正当合法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时,当事人难免采取过激的行为方式,如扣留人质、扣押车辆、威胁恐吓等。在处置当事人涉及"经济纠纷"时,公安机关往往面对两难境地,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越权插手经济纠纷,另一个是极端是以经济纠纷为由放任甚至纵容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在公安执法过程中必须厘清公民的"自助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及犯罪行为的界限,才能进一步的采取准确的处置措施,力争做到既不任意干涉也不放纵违法犯罪,从而提升公安执法的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部分共同的犯罪行为该如何定性?司法实践中对此处理并不一致,具有类似情形的案件有的以共同犯罪起诉,但各被告人之间起诉罪名又并不一致,存在以共同犯罪定性,又以不同罪名评价的矛盾做法;有的就并未定性为共同犯罪,根据各被告人的具体行为确定罪名。而刑法学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中对此也存在  相似文献   

20.
董洪亮 《法制与社会》2012,(23):267-268
2006年1月13日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判处大陆首例盗卖QQ号案件两被告人犯侵犯通信自由罪.盗卖QQ号是网络时代新出现的一种犯罪行为方式,针对该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引起了刑法学界和司法机关的热烈探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法律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如何在不违反罪行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新型的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定罪量刑,成为了摆在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和挑战.结合本例案件的事实,我认为本案两被告的行为更加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适用侵犯通信自由罪对行为人的的犯罪行为进行评价似乎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