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晋芳 《先锋队》2013,(12):48-50
吕梁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遍布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洒下了无数革命英烈的鲜血。吕梁山也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红军东征的足迹遍及吕梁13个县市,东征期间的许多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大战役都与这块热土息息相关。也正是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写下了那首气势磅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沁园春·雪》。柳亚子曾誉之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相似文献   

2.
正宁化石壁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可见红军桥、红军医院、红军标语、漫画等革命旧址遗迹。陈塘红军医院旧址就是其中的一个保存完整的红军战地医院旧址。陈塘红军医院旧址座落于石壁镇陈塘村的一座古旧民居中。1933年春,红军第4医院随军进驻到陈塘村,主要收治在东线战斗中的红军伤病员。在  相似文献   

3.
一位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一位是红军著名将领、共和国大将,宋庆龄与陈赓在近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逾越生死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著名革命老区。在厚重的中国革命史册上,镌刻着山西的辉煌篇章。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河东征,转战山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准备了条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柳直荀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湘鄂西苏区生活、战斗过两年多时间.他为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柳直荀在党内和红军中的职务,虽然不算很高,但他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情缘。新中同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纪念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写了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唱响华夏,使柳直荀成为全国著名烈士传颂闻人。  相似文献   

6.
王劲松  李艳 《世纪桥》2012,(9):9-10
红军到达遵义后,遵义人民满怀革命情怀,不怕牺牲,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热烈欢迎红军,全力拥护和支援红军,使红军给养得到补充,兵力得到充实,部队得以休整,信心得到提振,战斗力得到增强,革命声威不断壮大。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和信任,配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汀四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四军人闽的第一站,被誉为“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之乡”。开国少将涂通今将军曾盛赞四都:“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有一半在四都!”“英雄的四都,奉献的四都!” 星墨之火 红军入闽 1928年冬,中共长汀县特别支部书记段奋夫深入四都,发动群众,先后在同仁、红都、琉璃各村组织秘密农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抗债“五抗”活动。  相似文献   

8.
毛录  钟山 《共产党人》2008,(16):54-55
由宁夏区党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同心》,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前后,红军解放宁夏同心地区、建立回民自治政府、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城为背景,反映了回族英雄马和福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最终为捍卫自治政府而光荣牺牲的事迹;同时也穿插了中国人民的朋友、著名西方记者斯诺在中国大西北的采访经历。  相似文献   

9.
1931年12月14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城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13):116-117
2011年的遵义古城,一座二层建筑前人来人往,但嗜杂的人流声依然掩盖不住里面那穿越70多年时空传出的争论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就在此发生了改变。我们转移到哪里去!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红军在丧失了大部分根据地后,最终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军事转移。许多红军战士心中充满了悲壮:他们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儿?他们也不知道,此行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1.
<正>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红军的故乡。从1928年闽西暴动建立工农武装开始.闽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参战。在民主革命时期,闽西先后有10万工农子弟参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安  庄春贤 《党史文苑》2008,(10):14-19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革命战争。主力红军也常常直接从地方招募革命青年和青壮男子加入红军,使部队得以扩充。扩大红军工作,是苏维埃政府最基本的和最经常的工作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银萍 《共产党人》2005,(14):44-46
长征途中,红军曾在这里宣传革命,扩军建政,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曾在这里行军作战,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书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历程;红军曾在这里出奇制胜,力挽狂澜,实现了历史性的三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引子  相似文献   

14.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彭塞一、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红军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简言之它是这个革命从遭受严重挫折到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红军长征前,这个革命不仅受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毯凝深情     
毯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保暖用品。可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它却成了一件与生命攸关的重要物品。一些红军战士,正是依靠它战胜了雪山草地的风雪严寒;一些红军战士,正是依靠它度过了高原风寒的漫漫长夜;一些红军战士,正是把它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离别的战友。毯子,成了卫护生命、凝聚友谊的载体。(一)徐特立、谢觉哉和董必武,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三位著名的革命长者。中央红军长征时,他们编在红军干部休养连,常在一起行军,一起休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董必武诗称“亲切长征伴”,的确,他们是长征路上的亲密伴侣。1935…  相似文献   

17.
肖茂修 《世纪风采》2006,(12):22-22
11月14日,南京西康宾馆内回荡着《十送红军》的优美旋律一批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老战士和我省部分著名书画家激情澎湃,欢聚一堂、他们以“书画记史,颂歌长征”为主题,创意勃发,浓墨重彩,创作了七十多幅气势恢弘、通劲刚健的书画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长汀四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四军入闽第一站,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革命基点村25个,是长汀县革命基点村最多的乡镇。全镇在册的革命烈士488人,占当时人口的10.66%(《长汀县志》载,1948年四都全乡人口4578人)。四都被誉为"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之乡"。红军医学博士涂通今将军为此盛赞四都:"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有一半在四  相似文献   

19.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从通江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红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这是全国最大的、唯一一个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负责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她还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当年10月顺利建成。整个陵园由红军烈士墓、红军总医院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3部分组成。陵园的大门横式牌坊上,雕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三穗县南部的良上乡,曾留下红军的足迹,红色文化在此生根发芽。1934年9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王震、萧克、任弼时率领下在良上宿营,因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在这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为继承红军光荣传统,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经几届政府不懈努力,先后在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了红军亭、红军纪念碑、红军风雨桥等,并对红军墓作了修缮,对“红军树”竖碑铭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