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事从简是邓颖超传达周恩来生前的意见,并希望将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土地上,政治局是尊重周恩来的意见,又经毛泽东批准同意的。在会上,治丧委员们研究分工,指定我参加治丧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组工作。能为周恩来的治丧活动做事,不论做什么,我都愿意。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活动“大跃进”前后曙初"大跃进"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带全局性的重大失误,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误。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铸成这一大错?后来又为什么能够很快察觉并及时领导纠正?笔者查阅众多资料之后,深感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3.
我的几次机遇刘振英刘振英,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时政部主任。1945年出生于河南永城县,1964年参军入伍,1966年奉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9年来,他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政治活动的报道,并先后采访了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外国政界及军界的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晤邱静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即是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专列,开始对苏联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也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历史巨人唯一的一次会晤。毛泽东这次访苏的目的,主要是同斯大林就有关中苏两国重大的政治、经济问...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后期,毛泽东和邓演达这两位革命的领导者,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共同研究和探索了当时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民运动问题。他们的合作密切而愉快,堪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典范。对这一段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大革命时代作农民运动,陈独秀、彭述之不同我合作,倒是邓演达肯同我合作。周恩来在1944年的回忆中也说:邓演达从苏联回来,在讨论土地问题时,他和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一致。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生前曾说:“我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逢双的大会,我都没有参加。”这是指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召开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出席了四次,并且是逢单数的,即一、三、五、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四次大会中,三大对毛泽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玮 《党史纵横》2007,(5):5-10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这是毛泽东对他的卫士长李银桥说的一句话.毛泽东能够对此人发出如此感慨,足见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51次到浙江。他在浙江有两次最集中的读书活动,一次是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读古今中外宪法,另一次是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透过他在浙江的读书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而且能够鲜明地体会到:博览群书,是毛泽东读书的显著特点;独立思考,是毛泽东读书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是毛泽东读书的根本原则。这对我们后人如何读书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这一次集中读书的时间是从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主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此后,毛泽东再没有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空前绝后"的一次读书活动,因此,十分特殊。"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毛泽东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组织那样一次读书活动?为什么专门读那本书?这还要从1958年说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受邀访问苏联,这是他第一次出国访问。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不讲究穿着,但考虑到事关国家形象问题,最终还是同意制作出国服装。周恩来按照国际礼仪习惯,指示工作人员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套黑呢中山装。这套服装,也是毛泽东在苏联出席活动时的主要舂装。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抗战的一次最严重的罪恶活动。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变,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全党击退了反共逆流。但在具体分析和制定反击策略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前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即从对《皓电》最初准备答以强硬的“炸弹宣言”到态度温和、晓之以理的《佳电》转变;从新四军在皖南“现偏要再拖一两个月”到立即北移的转变;从政治、军事上的“全面大反攻”到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转变。本文将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对毛泽东的这三次思想变化的前因后果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2.
我觉察到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在谈到他们的国家时,所用的手势和语言,似乎都表明他们国家的命运是和自己浑为一体的。这两位领导人在历史上同时出现,一位成为胜利者,一位成为失败者。说来也奇怪,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许多方面都很相象。他们都是东方人;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离开中国,1949年和1957年,他先后两次去莫斯科会见苏联领导人。蒋介石也只有  相似文献   

13.
《理论导报》2015,(3):47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网等诸多媒体通过创新报道形式,实现了受众全覆盖,此举为今后各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本刊在这一期开辟了纪念专栏,和广大读者一起缅怀这位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纪念毛泽东,是要学习他毕生从事的革命事业和先进思想。毛泽东的事业和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因此,纪念毛泽东的活动又是一次学习、宣传党的历史的活动,这对于党史工作者而言,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就更加丰富。毛泽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16.
《党史纵览》2002,(3):46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集团认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时机到了,疯狂发难,密谋策划.华国锋警觉到江青集团的严重危害.在毛泽东治丧期间,华国锋借去北京医院看病为名,紧急到西黄城根9号李先念住处.  相似文献   

17.
薛庆超 《党史博览》2003,(12):19-25
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270天。在此期间,特别是在长沙停留的114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推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取代在中共十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主持中央工作。本文将详细讲述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曾6次选择接班人,尽管实践已证明这样做是不成功的,然而,认真地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仍是极有意义的。 “我的接班人,第一是刘少奇。” 刘少奇和毛泽东一样,也是湖南人,比毛泽东小5岁。在从事进步活动的初期,尽管他俩都是极有才能的积极分子,却无缘谋面。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机关设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这年6月,刘少  相似文献   

19.
余玮 《党史纵览》2013,(7):4-11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如此感慨道。自20岁起,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总共工作了15个年头。在此期间,李银桥结识了毛泽东家的家庭服务员韩桂馨,并在毛泽东的撮合下与她结为夫妇。我在采访时,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那些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  相似文献   

20.
1997年4月,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蒋新松院士治丧活动。离开沈阳前,我去他家作最后的告别。我站在蒋新松院士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说:“蒋所长,我走了。你好好休息吧!”我话音刚落,没想到又引起了他家人的嚎啕大哭。我实在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