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侨园》2018,(12)
正杨霞,人称"龙女牡丹",她是目前享誉辽沈画坛的工笔画家。4岁时杨霞因发烧注射药物中毒而导致弱听,一级残疾。杨霞以超乎人们想象的毅力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师从"著名画家齐白石三代传人""关东喜鹊王"王振华,坚持数年学习画画,终于跻身职业画家队伍,成为辽沈画坛具有代表性的一颗新星。她独创的《龙女工笔牡丹百尺图卷》享誉画坛。她画的《工笔姚黄牡丹图》入展辽宁省政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画展。  相似文献   

2.
《瞭望》1987,(17)
春满神州,万象更新,值此之际,我们成都酒厂向您推出本厂新开发的优质产品,中国名酒全兴大曲的又一新蕾——38°全兴大曲。38°全兴大曲以其“度低而不深,醇甜而不淡,香浓而不艳”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评为商业部的优质产品。  相似文献   

3.
赵霞 《各界》2010,(4):52-55
在“秦淮八艳”中,马湘兰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与其他七艳相比,马湘兰的容貌是最不起眼的,人生经历也是最普通寻常的,知名度似乎也是“秦淮八艳”中最小的。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乐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名列“秦淮八艳”之中的?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  相似文献   

4.
维宁 《侨园》2009,(12)
她曾是T型台上的宠儿,闪光灯下的焦点,她热爱这个舞台,但她知道这个舞台星光流转,没有永远的主角.她不想在青春逝去时一无所长,在尽享耀眼光芒时,她毅然转身,成为一个抻面大王.她能将1公斤的面团抻出6万多根细如发丝的龙须面,但她不满足于此,又琢磨出了夹馅面.三角面、空心面、方形面,她成了世界抻面第-人.  相似文献   

5.
李琪 《党政论坛》2005,(6):21-23
李琪的“谈谈读书人的‘基本功’”一文指出,读书与写作,是读书人的两大基本功。作者就此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值得大家借鉴:读书宜杂不宜细,心性宜专不宜散,积累宜厚不宜薄,笔头宜勤不宜懒,选题宜慎不宜粗,构思宜巧不宜平。  相似文献   

6.
陶兴琳 《各界》2007,(4):116,118
宋代绘画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形成了“文人画”和“院体画”两大绘画风格。宋代写意文人画的逐渐兴起,对当时的宫廷“院体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仁标 《民主》2010,(7):32-35
在熟悉她的人眼里,芮俊燕是一个快人快语、雷厉风行的人,是一个做事严谨、力求完美的人,她就像一只时而高飞入云,时而栖身农家的俊燕,既保持着自己为人处世的独特风格,又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瑾鸽 《学理论》2013,(18):210-211
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有名的肖像画家,她最大的贡献就是她开启了女性艺术家进入艺术世界的先例。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所以索芙尼斯芭不能画裸体,也不能研习解剖知识,所以她不能绘制大型的宗教画和历史画。这使她绘制了大量的肖像画,由于绘制了大量的家庭成员的肖像画,从而使她形成了一种新绘画风格——表现的人物轻松自然。  相似文献   

9.
在瑞士苏黎世,有一家专门提供安乐死的机构,世界上很多绝症患者选择在那里安静地离开人世.本文的主人公宫婕是一位中国千万富翁的遗孀,当丈夫、儿子遭遇车祸身亡,而自己又身患绝症,万念俱灰的她来到苏黎世开始"死亡之旅"时,却意外地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0.
梧桐雨 《侨园》2021,(1):47-49
早年曾想开飞机救国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张耀曾做过孙中山的助手.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那时正号召"航空救国".她报考并被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录取.当时她想造飞机又想开飞机.后来南京失守学校迁到内地,因兵荒马乱,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了半年物理. 1938年张丽珠父亲因病去世.她倍感医学的重要,于...  相似文献   

11.
一张 《瞭望》1994,(30)
无锡新筑“唐城”,原是为拍摄唐明皇杨贵妃影视片用的,如今形成了江南一大景点。许多游人不去游玩烟波浩渺的太湖,却以一到唐城为荣。倾城倾国的杨贵妃生活的宫苑,不能没有牡丹,而牡丹一年中只开十日左右,因而唐城遍植了塑料牡丹。虽是沉香亭应有之物,影视不可缺少,而且摄影留念的游人也不在乎牡丹真假,但假花满山,毕竟毫无意趣。 以假乱真的现象,也不止唐城一处,风景名胜所在,都爱造假。黄山始信峰下有小峰朝天耸立如笔,峰巅有天生奇松一株,酷肖笔尖,因名“梦笔生花”。近年游客如云,污染环境日益严重,“梦笔生花”的笔头枯死(恐怕是文人缺少润笔,江郎才尽的一个象征),管理部门为补救胜景之缺憾,已用塑料另制一松,植于峰顶,从此,再也不怕枯萎。我不明白:既可栽上假松,何以不另栽一株真松呢?把真山真水的黄山松代之以照相馆用的塑料松,又有何趣!  相似文献   

12.
从塑料面具到浮雕铜脸 1972年8月6日.河南洛阳牡丹基地南山区3号院的一间单元房里,一个男孩出生了,取名手书品.家里贫寒,父亲业余爱好书法和绘画,耳濡目染,王书品从小对艺术就很有兴趣.他脸方鼻挺,两只深又亮的大眼睛看人看物有一股审夺之气.他爱好很多,歌舞琴棋书法字画及多种体育项目都很出众,上初二时,父亲引领他拜师学画.  相似文献   

13.
每年在北京举办的个人画展数不胜数。年前在民族文化宫举行的蒙古族女美术家佐娜雕塑绘画展,却以其展出作品样式繁多、风格别致,而独树一帜。 佐娜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她的个人展中展出的雕塑、油画、壁画、速写等150件作品,几乎涉足了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从具象到抽象,从古典风格到现代风格,佐娜无拘无束地展示着她经历过的历史风景与内心震荡,展示着域外文化与域内文化的冲撞与交  相似文献   

14.
戴安良 《理论探讨》2007,5(6):32-34
毛泽东多快好省方针,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前导和借鉴作用;"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多快好省方针的继承、深化、完善和发展.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董小宛(公元1624年一1651年),本名董自,字小宛,号青莲,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有"针神曲圣"的称号,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朝灭亡后,小宛也随夫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16.
徐宁 《民主》2014,(12):40-41
<正>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进入震中开展救灾协调工作。震区时而酷暑难当,时而阴雨绵绵,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迫在眉睫!灾后的57个日夜,她一直在地震灾区默默坚守。她就是民进会员、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杨艳。徒步向震中进发"半年里转战盈江、鲁甸、巧家、景谷,无数次经历余震、滑坡、暴晒、险阻……"杨艳在朋友圈写下了一首小诗,来回顾最近这段奔忙的时光。配图是晴朗湛蓝的天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各界》2008,(3):93-95
艳压群芳   裘丽琳是上海裘天宝银楼三小姐,外祖父是苏格兰人,因此她身上有四分之一的外国血统.她父亲裘仰山发财后被酒色淘虚了身子,才到中年便去世了,幸得有个善于理财的母亲,把偌大家产打理得甚为妥贴,和家人住在山海关路上的一座大宅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她从1921年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当今具有4900万党员的大党;她经过70年的艰辛磨炼,既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又积累了丰富的和平建设的经验。可以说,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幼稚的党,而是一个成熟的党。然而,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也就需要不断自我完善,自强不息。因此,在迎接党的70岁  相似文献   

19.
王晓刚 《理论导刊》2005,13(11):23-25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思想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在马克思那里这一思想得到改造与升华,并将之作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文献."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正是马克思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在英美文坛才华出众且享誉盛誉的一位女作家。英国作家的身份赋予了她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字斟句酌,语言细腻准确、故事节奏紧凑等。同时作为20世纪初的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在题材、语言形式、尤其是叙事方式上都大胆创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贯以其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其文风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创作的作品。尤其是从叙事风格来看,已经可以称得上曼斯菲尔德叙事策略的代表之作。本文选择《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分析文本,通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叙事策略,以此呈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