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联合发动兵谏,以武力拘捕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中共的大力协助下,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十二月二十五日,张学良陪蒋飞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回,被蒋介石终身监禁。曾经把蒋介石当作人质的张学良转眼间变成了蒋介石的阶下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在于主人公是“自投罗网”。很多同情张学良的人无不为此深感遗憾,认为张学良为了抗日救国,舍身忘己,精神固然可佳,但陪蒋回宁,乃是一个错误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6,(12)
从西安事变爆发至今,已经过去整整80周年。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人们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坚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做法,直到现在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有褒有贬。本文希望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分析,浅谈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行为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抗战全局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以“少帅”闻名于海内外,尤其是他同 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震古烁 今。周恩来曾将张学良誉为“千古功臣”。但是,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太短暂了,他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多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蒋的  相似文献   

7.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一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 国策的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二位抗日爱国将领扣押起来.南京政府闻讯,惊骇. 军界何应钦立即动员讨伐;宋美龄等人则在绝望中期待着蒋介石的顾问端纳能够最先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端纳曾任过张学良的顾问,对张甚为了解,相信张绝不会杀害蒋介石,遂先后以个人名义和宋美龄发电西安.后一封电报并告张:端纳将亲飞西安面晤.在南京方面,“戏中有戏”的状态下,端纳持宋美龄亲笔信秘密飞离洛阳.在洛,端纳收到来美龄电话,说张学良已回电报,同意你赴西安;并嘱告,一定救出蒋委员长.在西安,张学良派管家爱尔德前往机场迎接端纳,在返回途中,爱尔德向端纳简述了西安事变经过;端纳也把南京的谣传告诉了爱尔德.待见张学良时,张告:“事情一发生,我就给你发了电报.”当得知南京扣了电报,端纳不知时,张愤怒之极.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依据台湾公布的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加上诸多其他材料的佐证和推导,可以得知: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虽然早有释放蒋介石的筹划,但是在国共谈判成功之后才释放了蒋介石;周恩来对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是知情并同意的,还提供了关键性帮助,但对张学良亲送蒋介石是不知情的。当然,这些与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电报的有关内容还有些矛盾,需进一步研究。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张学良的安全等,中共一直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有所保留。在新形势下,应如实研究西安事变,弘扬其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古城西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共中央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下,加上张、杨两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当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宁时,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竟将张扣留软禁。从此,张学  相似文献   

12.
胡志刚 《世纪风采》2006,(12):15-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到西安督责“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高级随员十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在没有征得杨虎城和周恩来同意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并执意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出乎杨虎城的意料。张学良这次去南京,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杨虎城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消息传出,外界哗然。这一天,张学良等人多次给中共中央发电报。张国焘在所著的《我的回忆》中说:西安事变发生时,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复电中说,"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由人民公审"。中共中央负责人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于1936年12月25日自西安送蒋介石到洛阳,26日到达南京,一下飞机就被幽禁在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37年1月4日,蒋介石颁布了对张学良的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命令。从此,张学良失去了自由,遭终身监禁。长期的囚禁生活,使张学良耗去了青春年华,但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1 自1936年12月到1947年,国民党军统局和蒋介石一直派特务刘乙光看守张学良。刘对张监守得特别严,将张所在地划为禁区,与外  相似文献   

16.
纵观张学良在其父皇姑屯被炸身亡主政易帜于南京政府,到西安事变,再到张学良蒙冤受辱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这一历史长卷,都离不开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蒋介石从维护其独裁统治出发而赏张、拉张、用张最后到囚禁张;同时也表现为张学良拥蒋、助蒋、忠蒋最后到与蒋对立的演变过程。正象张学良在蒋介石逝世时写的一幅挽联那样:“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曾经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和方向,由此所荡漾起的历史涟漪足以让人们关注与深思。本文试图在张蒋关系的基础上仅就张学良拥蒋思想的演变过程作一粗浅的探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张学良所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在事变前,杨虎城曾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张对蒋介石有所行动。杨虎城对张学良称:待蒋来西安时,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出自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褫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此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蒋介石的密嘱全文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抗战爆发到后来蒋囚禁张的漫长岁月。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感情有着藕断丝连的变化。西安事变后,蒋与张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逼迫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实现全国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多次劝谏无效后,于1936年12月12日被迫举行兵谏,扣留了亲自坐镇西安部署新的“剿共”军事行动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将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仅对日本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态度加以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