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涯驿站     
《劳动保障世界》2010,(4):63-63
幽默五则 吝啬 乞丐来到一位太太门前。 “请帮帮忙吧,太太!我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 “剩了两天的饭你要不要?” “我要,太太。” “那你后天来吧。”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其食物的选择和习惯是最有代表性的。在勐腊会边山寨生活,食物的差异给我们一个较难的适应过程。热忱的 伲人(哈尼族一支系)待客多用鲜橄榄做零食,大个大个的嫩橄榄让人沾辣椒面吃,甜辣结合别有一番口味。让外来人难以接受的是每顿吃的红米饭,煮米时水一干就捞起来,故意弄得硬硬的,要求一颗一颗互不粘联,吃在嘴里得使劲嚼,一顿饭吃下来牙齿都酸痛, 伲老少都吃这样的饭,认为硬饭吃着才过瘾,吃了这种饭人才生得出力气。 临近春节,我们将回昆明与家人团聚。寨里的一些人家正准备杀年猪,会计问城里人春节吃…  相似文献   

3.
李铮 《今日广西》2014,(10):33-33
一 “来,多吃点,迎弟最漂亮了。”每到吃饭点时,她就会对躺在床上的女儿兴高采烈地说出这句话,然后就开始不厌其烦地把饭一口一口地咀嚼碎,再小心翼翼地一口一口喂到女儿的嘴里,尽管女儿对她说的话置若罔闻,有时候内心烦躁,甚至会把她喂到嘴里的饭都喷出来,并得她满脸都是,她也毫不生气,依旧笑容满面,连哄带骗地哄女儿把饭吃下去。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中充满了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问题。换言之,我们是吃问题饭的,没有问题,就没有饭吃。因此,树立正确的问题观,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对于提高统战理论研究科学化水平尤为首要。  相似文献   

5.
宪法管饭吗     
或许因为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中国人特别在乎吃饭。以前见面打招呼不是问“你好”,而是“吃了吗”,现在许多事情也是在餐桌上摆平的。不过吃饭能和宪法扯上什么关系?宪法可是根本大法,管天管地管国家,还管得着小老百姓吃饭吗?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不仅有关系,关系还不小。一个国家的宪法落实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饭吃得好不好,甚至还能决定有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6.
自砸饭碗     
人谋上一份差事,可以有很多崇高目标,也可以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但归根结底,赚了银子能够吃上饭,这是最基本的动机。当我们在最底层工作的时候,那点微薄的薪水就只能是吃上一碗饭,可能还不是什么好的饭。当年学徒就叫做吃“三年萝卜干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工作叫“饭碗”,有点俗,但是很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之所以要工作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7.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民以食为先”。眼下,在偌大的上海,有些人的一日三餐还真成了个问题,请看:清晨吃早点,原先有俗称“四大金刚”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可以将就。可惜,马路摊点的卫生与质量状况差强人意,令上班的、读书的、出门的、打工的望而却步。中午,不说海内外来沪观光的众多游客,  相似文献   

9.
某地一位官员东窗事发后,在狱中忏悔不该为一时的虚荣而丢掉终身的幸福,并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要吃一生的饭,莫吃一时饭”。这位“大人”莫吃“一时饭”的忏悔对他来说虽然晚了,但对于我们为些狱外人却很有警示意义。从古  相似文献   

10.
挂失     
腊月二十八,又要过年了。大学毕业工作不久的小李,在火车站附近的小饭店吃着饭,顺便等车。  相似文献   

11.
飘飘: …… 你提到吃苦问题,很好。 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同样,怀有某种思想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 你们学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是甜的。别的学校没有一个比得上。高粱米是好东西。我国有颇大一部分地区以高梁为主食,30多年前我到沈阳一个大地主家,他给我吃大米饭,自己却吃高粱饭,他说大米饭不好吃,可见这是个习惯问题。你们吃了个把月的高梁饭,想已习惯了,如因吃高粱饭而身体更棒那更使我高兴。 你们现在是锻…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一得     
三分钟的特效政治课教学中,我改变一上课就提同的作法,而是先让学生按题复习一下,尔后提问。这样做,一是效果明显。即将提问,复习动力大;头脑清晰,记忆效果好;巩固已知,温故可知新。二是减轻负担。学生对教师提问精神负担重,课上复习可减轻其负担。三是和谐气氛。学生准备,教师提问,师生和谐,心境良好。三分钟可收特别良效。 (辽宁庄河县第十八中学方尝) 也说眼见为实“眼见为实”,是说亲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果真如此吗?请看如下典故。孔子周游列国,潦倒在路上,七天未进米,野菜汤也喝不上。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出去讨了一点米,煮饭给孔子吃。饭快熟的时候,孔子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等到颜回端饭给孔子吃时,孔子说:“今天我梦见先父,饭若干净,我来祭奠他。”颜回说:“不行,刚才炭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孔子本以为颜回偷饭吃,这是亲眼见的,听了颜回的话,他感慨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可它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可见,眼见不一定是实,感官感知外物,得到  相似文献   

13.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4.
漂流     
黄任波 《当代广西》2007,(22):55-55
在我,读书纯粹缘于兴趣。 表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小时候吃得多的是什么,长大了他就会偏爱吃什么。所以“啃书本”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长大了你才会把它当饭吃。可见。读书兴趣,“从娃娃抓起”,也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0,(11):54-54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里,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听后,十分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这生出来的事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平等恰是精神诉求中的重点之一平等淡出缘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决定了人们可以追求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却无法实现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既然无法实现只能放弃,避免核心价值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月报》2008,(23):78-78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长达七天,吃饭成了问题,个个饥饿不堪。富裕弟子子贡见此情景,便突破重围,用身上带的钱财换了一些米回来,并由颜回负责煮饭。不久,子贡无意间经过煮饭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在用勺子舀饭吃。子贡心感不平,就跑到老师那里,行礼之后问孔子说:“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答道:“当然不会。”于是子贡就讲述了亲眼看见颜回偷饭吃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西藏统一战线》2002,(3):37-37
调查研究是每个统战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是做好统战各个领域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统战部为党委决策当好参谋的基本前提,“统战部不搞调查研究就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19.
刘彦华 《小康》2021,(2):46-49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这句话原本是一些老人"调侃"年轻人的一种说法,但如今,却成为国人必须重视的一大饮食问题和健康问题. 2020年12月~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021中国现代饮食发展指数"调查,请受访者从近20项不正确的用餐习惯中选出他们...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今年在县长杨永晖离任前,突击进行了115人的人事调动,10天之内使县里一批领导干部和退休干部的亲属吃上了“财政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