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发展历程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阶段性。从发展条件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它的产生和发展既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和丰富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郝玉洁 《湖湘论坛》2021,34(2):15-24
公平正义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追求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一贯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时代的发展推进理论成果创新,使执政理论中彰显着公平正义的意蕴。同时,我们党也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发展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清晰的发展脉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和逻辑必然。邓小平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由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发展观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和逻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是理论创新的巨匠和旗手,是举世公认的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回顾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光辉历程,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反思、探索、创新的历程,是走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框架和现实模式,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新形态的历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的主题或基本问题,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形态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的主要的理论创新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依据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现,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包含了民富国强、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和和平崛起下的富强等五个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陈曦 《传承》2014,(8):72-73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的三重视角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卢文忠 《前沿》2013,(13):20-23
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人格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核心是培育、践行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共产党人本质的集中反映,是以实践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革命精神、阶级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精神的总体性构成.在当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修养,培育、践行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过天才设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初步探索。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又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动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历程表明,只有当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时,才能开拓出崭新的局面而生机盎然。一代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正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低谷、走向兴旺发达的前提和原因。所以,总结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历程和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课题。由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者俞思念、于文俊、管仕廷合写的新著《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湖北人民出版社),正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我们党前进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鲜明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前进》2017,(12)
<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中的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90多年的实践发展之后,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的统一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道路的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对理论的自信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制度的自信可以归结于:制度建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它高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5,(5)
<正>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既是"革命的代数学",又是指导建设和改革的"代数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辩证法来指导社会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丰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又是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新境界。"四个全面"是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发展的里程碑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政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观点和创新成果,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新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新探索和新阐释,代表着当代共产党人的思想水平的新高度;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7.
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对时代特点、国际世情、中国国情等的深刻认识与自我觉醒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概括;从狭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性质、条件、规律、目的及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自身的性质、探索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条件、初步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规律、指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梁胜文  魏爱江 《前沿》2011,(14):50-53
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科学发展,为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公平正义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一脉相承性.它们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其根本内容都是围绕"生产力"、"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人民利益"展开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并着眼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