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二是以人为本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开启着它的深层动因;三是以人为本在目的与工具统一中努力追寻现实力量,自觉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来抓。因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建设生态文明。当人与自然对立乃至冲突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就难以建立,也就很难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鉴于此,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内在联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从制度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未来走向,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奥康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力地推进了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面对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而且要面对认知和态度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思维方式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推进思维方式转变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为依据,并将其落实到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中央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其理由:生态文明理念是时代发展经验的总结;历史教训不能忘记;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加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这种"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彰显了该道路的创造性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是人类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邓小平要求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改革、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法制保护环境,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文明积淀的政治智慧,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伟大理想,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吸收、融合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不仅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而且为中华文明注入新鲜因素,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底色同时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新文明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提出具有多个维度的原因,要想全面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就必须从现实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人的维度、目标维度、党的维度、文化维度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析,从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抓住了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所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一直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总结出其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和整个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这项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自由产物,“人民至上”理念是制度的价值根基,为制度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奠定合法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坚持并鲜明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性价值实现的刚性保障,二者互嵌,协同发展。“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的价值属性、贯穿始终的价值原则和完善发展的价值源泉,有着发挥制度强大优势的价值动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指引、更加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自觉、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行动导向的实践价值,对发展和完备我国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我国要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生态文明行政制度、生态文明产权制度、生态文明监督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历史地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等方面,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巩固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群众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