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肇兴镇是我国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乡镇,肇兴侗寨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还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肇兴侗寨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肇兴侗寨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肇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旅游、一切为了旅游"的理念,按照"文化引领、保护优先、传承优先"原则,推进旅游与工业相结合、旅游与农业相结合、旅游与城镇相结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充分认识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的价值,客观分析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认真探索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可行的对策,成为研究解决桂林乃至广西“十二五”建设实践的具体课题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会仙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将有利于促进桂林国际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桂林国际旅游新城、名城和世界旅游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西江苗寨在长期实践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在理清旅游开发模式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探寻西江苗寨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一、西江苗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历史演进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肇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初以苗寨居民的自发旅游接待为主,游玩者多为当地村民,一些从事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学者也开始涉足西江。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渠道。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最大魅力所在,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使特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让活的灵魂支撑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08,(7):20-20
虽然贵州欠发达、欠开发,但也使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开发中就是一笔资源、一种财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部分。近几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发掘,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7.
蓟县孙各庄乡是天津市唯一的满族自治乡。提起满族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退休干部杨芳。杨芳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原孙各庄满族乡成校校长岗位退休后,担任了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乡关工委副主任、乡旅游开发办公室顾问。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12)
历史名人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江西拥有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开掘历史名人资源,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精品模式,既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又可变资源为文化旅游资本,变潜在经济价值为经济价值。名人级差理论及其效应,决定了重点开发高位次名人资源,加强建设名人品牌,是江西文化和旅游产业升级发展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4月底,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时隔15年再次来到贵州,参加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并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间,冯骥才先生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问题接受了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制是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相关立法协同性不强、监督制度不尽完善等不足。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严守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底线;重构《旅游法》框架,保障其在旅游开发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统领地位;明晰旅游资源权属,建立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综合治理机制;加强跨区域协同立法,推进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治理;健全监督制度,规范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市场。  相似文献   

11.
螺髻山景区依托绿水青山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传承了传统文化,富了当地百姓。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以遗产保护为主,涉及开发的大多是旅游领域。本课题以浙江宁波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并提出融合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嵩口古镇是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要确立山水古镇的旅游开发策略,打造山水古镇品牌;要严格依法保护古镇风貌;要共建共享,实行社区共建;要以耕读文化、商贸文化为主线,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开发旅游产品;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培植新业态,联动发展,带动古镇复兴;要加大古镇旅游综合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14.
正侗乡黎平因地制宜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传统村落“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春节假期刚刚结束,黎平县百里侗寨、古城翘街和八舟河景的34个项目紧锣密鼓开工了。“百里侗寨”精品旅游路线是一条以肇兴景区为门户,串联黄岗、铜关、地扪、滚正、高近等32个传统村落的百公里长的侗族文化体验长廊。新的一年,沿着这条“世界最美  相似文献   

15.
王娜  黎森 《求实》2008,(Z2)
1 引言 近年来,"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旅游资源保护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开发单位的重视,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也成为许多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文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起着指导作用.本文以广西融水县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森林公园开发中的旅游资源保护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部一些文化旅游景区中,文化遗产不仅正在遭遇建设性破坏,而且景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承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专家建议,在文化旅游景区应鼓励“原生态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7.
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 《探索》2004,(3):114-116
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已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在如何正确处理旅游业带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关系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本文分析并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不应该是相悖的而应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味盲目开发和一味强求保护都不可取。如何互相促进 ,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是洛阳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文物旅游资源是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载体和保证。本文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对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保护和开发利用福州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彰显福州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已有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福州市要进一步加大历史文物保护,构建全域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系,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理顺管护权责关系,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发展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20.
方剑 《江淮》2011,(5):11
近年来,黄山市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的引领下,用好中央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持续加快开发开放步伐,不断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