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环境恶化倒逼经济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绿色金融作为推进资源节约、污染减排的重要推动力,虽发展快速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投资需求。相关研究多强调绿色金融的构建问题,忽视了内涵逻辑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绿色金融经历理念提出、准则相容、供给与需求的内涵演进过程。从内涵逻辑及绿色发展阶段看,绿色金融发展遵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绿色金融遵循由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本质上是由政府为推进经济绿色转型而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推进绿色金融一方面应遵循市场原则,推动金融市场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应结合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与政府主导实际,在提高法治水平与完善监管措施的同时,着力强化政策绿色导向,优化绿色财政配置效率,构建支持绿色发展的协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说法,并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明确"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表述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危机与政党转型——基于法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存在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执政党如何认识危机以及如何面对危机实现自我转型,已成为中国解决社会危机的关键.文章以法治为视角提出:中国共产党由传统威权型政党向现代法理型政党转变是解决中国社会危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成都市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关系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以工业化理论为指导,在对成都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指出成都市正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在短期之内还无法越过发展工业的阶段去追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决定服务业发展水平并进而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6.
整体性治理是在对新公共管理导致的服务分裂性和管理碎片化反思与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理模式,其目标是运用整体性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构建一个整体效果最优的服务型政府。这与文化行政职能转型的目标具有内在的理论契合性。通过整体性治理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可全面而系统地分析文化行政职能转型因观念滞后、组织结构失衡、制度保障缺失而导致的职能定位不清、职能关系不顺、职能运行不畅等问题,并从职能整合、部门协调、信息共享、制度保障等方面探寻其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世崇 《唯实》2012,(3):90-94
地方政府在统筹农地流转的公平与效率时频频职能错位,以致于有形之手难以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缺陷,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往往顾此失彼。如何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归位,不仅关系到农村土地流转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三农问题的解决。透过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的种种表象,分析、梳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根源,继而从长、中、短期提出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归位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踏上了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征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出社会活力,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性"社会。  相似文献   

9.
产业政策本质是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一面棱镜。当前,中国产业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断裂环节,产业政策靶向需要从分配主义走向秩序主义。为实现预设效果,今后中国的产业政策设计与转型需要认真且综合考量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并及时作出应对响应,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等经济治理能力多维度层面强化应景式改革,从而进一步释放产业政策红利,实现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0.
《理论建设》2021,37(3)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发展为中心,探索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实现社会发展构成要素、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驱动力量、发展价值取向的升级转变,使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美好。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促进社会更好发展,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要矛盾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能够反映社会主要矛盾,以日常生活为视角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可行性。通过分析人民日常生活的变化,可以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过程。理解社会主要矛盾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认识,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民需求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变革。把握我国生产力状况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蕴,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一、大部制改革与中央政府行政组织制度中央政府组织制度分为五种类型:以英国为典型的内阁制政府、以美国为典型的总统制政府、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制政府、瑞士的委员会制政府和中国的人民做主制政府。  相似文献   

13.
自“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贯穿几条逻辑主线,即: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从关注发展速度到关注发展代价,再到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国外发展观演进到当前,表现出了几个重要趋势,即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知识性、主体性、参与性、草根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李汉卿 《唯实》2010,(2):89-93,59
大部制改革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然而在行政与政治日益融合的今天,大部制改革必将折射出政治的变迁,甚至牵动政治体制的变动。中国现阶段实行“行政吸纳政治”的行政民主发展道路,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充分吸纳反映民意,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合作治理体制,也应是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基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体制是实现此目标的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运动及相互作用,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结构与运行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原动力的人的欲求出发,以其基本的满足方式——人们的交换活动为核心概念,通过对交换的各个层面及相互关系的剖析,探讨了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机理和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州模式形成的机理,指出其未来的演进趋势是从信赖型交换向契约型交换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戚兴宇  陈谦明 《探索》2011,(2):113-116
大学社会职能的演进是导致政府干预大学的首要动因,它决定着政府干预大学的程度、范围和方式。政府对大学干预模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具体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模式,还取决于大学自身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依法行政通过规制政府行为模式,提高政府执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适时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在为政府执政持续输出必要财力支持的同时,不断检验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客观存在的作用机制彼此联系。耦合理论是研究两个或多个系统以及运行方式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常用方法,虽然从耦合的视角诠释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内生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是从国内社会科学领域有关耦合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二者具有可耦性的理论依据。因此,深入研究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互动的运行机理,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应经济新常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正确处理依法行政、政府治理以及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探寻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转型均导致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私权日益受到限制.权力制衡原则的演进证明了它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手段和方法,不具有阶级属性.权力制衡原则的适用启示后现代化国家要像对待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一样,运用权力制衡原则有效地配置权力资源,防止权力专制和腐败.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金融体制改革在多方面有重要进展。其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三大亮点。从现实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总体来说,金融改革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1991年11月原国家体改委、央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召开以央行体制改革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当时就提出了构建以执行独立货币政策为主的央行体系。十几年过去了,这一改革虽有进展,但远未实现预期目标。第二个例子是…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Z2):244-246
<正>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学者劳伦斯·迈耶认为:"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会在许多方面受到其国家历史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恐怕要算是这个体系的政治文化了。"[1]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大部制改革,到现如今的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的第七次机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改革不仅是制度框架结构上的又一次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构框架的调整,以期达到彻底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