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教育而言,要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治"作为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逻辑和理想状态,是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现代大学治理要建立以民主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学术治理系统为主的内部治理系统,建立以依法治校、社会协同、内生外促为主的外部参与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善治生态"的大学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21,(1):59-67
基于社会形态特征的学理性分析以及常态和应急态下的治理行为特性比较研究发现,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是实现跨阶段协同的重要基点,需要围绕多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协同规则、协同行动、监测评估等过程要素进行系统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要素多环节多情景的协同治理结构;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组织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健全机制为抓手加快制度性协同创新;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为协同治理赋能;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价值意义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多样化的分析研究态势。一、概念与内涵: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界定概念与内涵是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2,(3):82-89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下,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描绘出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的具体路径,诠释了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宗旨目标。剖析当前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聚焦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对探究新时代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须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领头雁”的引领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农村基层治理“排头兵”的爆发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赋能农村基层治理“主力军”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5,(5):14-17
民族乡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如下:理论困境:现有研究成果的缺乏;现实困境:特殊的自身环境;制度困境:法律法规的滞后。民族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如下: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各民族单元"成为平等的治理主体;治理内容的现代化:法治下"五位一体"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自主发展基础上的对外发展能力;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乡规民约的"制度化";治理目标的现代化:和谐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民族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之道如下:民族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民族乡数量增减与名称变更的科学解决,民族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构以及民族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主体能够依法治国,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必要保障。可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更是实现社区自治与共治的关键抓手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其方向引领和"动力引擎"作用;坚持多元共治,激励各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工作;坚持科技赋能,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的全方位支撑;坚持法治保障,使社区治理更为有序高效。  相似文献   

8.
党内法规治理效能作为党内法规体系效用的综合反映和整体呈现,本质上体现为党内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新时代提升党内法规治理效能,是不断推进依规治党的内在要求、现实需要与必然指向,需要从制度治理效能提升的普遍性规律中探寻党内法规治理效能提升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就治理过程而言,风险挑战主要体现为内容黏合度不足影响规范性、主体能力不足影响约束性、执行力不足影响实效性等。通过对党内法规治理效能提升进行逻辑分析与问题检视,可分别从质量赋能、主体赋能、场域赋能、执行赋能、数字赋能层面探索其现实进路,以充分实现党内法规体系的系统集成,增强主体遵规执规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凝聚党规之治的集体认同与共识,并以数字化推进党内法规治理现代化,充分彰显其内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改进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推动的一场国家治理革命,是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的转型,是法治、市场、行政、道德多元治理方式的有机融合,是党的领导方式、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系统化、联动性变革,是"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覆盖和协同贯连,是兼容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义的治理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需求,全方位改进党的执政理念、方式以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这要全方位、系统化、深入性地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抗击疫情的"上海模式",可以概括为"党建+系统化、法治化、网格化、专业化",即党建引领的"四化一体"模式。为推进后疫情时期上海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建议进一步优化国际化大都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完善以社区为"根据地"的疫情防控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危机"全民化"应对能力建设长效制度,以及加强制度化开展城市公共危机研判评估和专项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化程度直接关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水平和总体质量.进入新时代,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同时,构建政府负责下简约高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协同供给,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实现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还要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和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法治化水平和信息化建设,进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已经初显中国语境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轮廊,是中国在21世纪的全球背景下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制度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有效解决中国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制度创新。制度效率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涉及国家治理的制度供给效率、制度执行效率和制度创新效率。强化制度效率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路径,需要从制度的实践理性、整合效能、代理成本、决策效率和执行效能五个方面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信息平台的技术赋能,彰显了技术治理和工具治理的双重耦合效应。整体性智治将数据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中,重塑了数字信息传递的流程。数字乡村技术赋能的政府改革是一场集技术驱动、数据平台和农户协同参与的信息革命。数字乡村信息的平台化运作,导致了技术治理的形式化、政绩化和行政化等多重限度。从技术赋能的整体流程来看,数字信息平台由立体协同的治理结构所构成,要围绕赋能主体、赋能平台和赋能领域,建构具有整合式创新的整体性智治框架。具体要立足于农户的数字化能力,激发工作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围绕“线下”迈向“线上”的数字化赋能布局,搭建“技术供给+农户体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特色化赋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视阈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核心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核心价值目标的衡量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现了价值体系与制度的统一,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它体现和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从而在总体上形成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因此,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梦最关键的路径,也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梦想的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上,实现中国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治理现代化是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公共治理体系,提升反腐倡廉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存在治理主体"虚化弱化"、治理手段"路径依赖"、治理机制"激励弱化"三大"统治"与"管理"路径下的内生困境。因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需要走向"公共治理",建立健全"中心-多元-立体"的公共治理结构,全面强化预防、监督、惩治和保障四大功能,重点优化"控制-协同-激励"为内核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正经历着复杂的变革,纵横交织的张力关系使得推进多方协同共治的命题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构成当前中国治水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其中,“两手发力”就是要强化政府职责,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探析政府与市场如何“两手发力”协同共治以及政府与市场在协同共治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基于Y县河湖物业化治理案例,从政府与市场两种优势型制度组合角度考察河长制与合约制共治过程,其实质是合约制嵌入河长制的组织制度体系之中,在河长制主导下衍生出了“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合约治理场景,探索出了把政府与市场各自制度比较优势转化为协同共治效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其要义是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有效治理。作为整合国家治理体系的信任规范,研究发现,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治理主体间交易成本,有助于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最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和加快构建信用体系,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多元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刘忱 《党政论坛》2014,(24):13-13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新命题是:确立文化治理的地位,同步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制度保障力量让亿万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获得文化实惠、共享改革开放文化成果,并以更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单纯的法律及制度建设问题,还包括了观念更新、文化自身改革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轩 《理论探索》2023,(4):46-52
数字社会构造的虚实相融新社会图景描绘了人类数字时代的价值变革趋势,体现为虚实互构、虚实共生、社会赋能。深度介入时代特质的数字社会治理,也面对一系列治理风险,如数字世界的原发性和脱域性风险、虚实交融中的工具性和外延性风险、现实世界的替代性和挤压性风险。为此,应创造性地确立以人本、包容的价值规范为主的治理理念,建立以优化算法、提升算力和丰富场景为主的技术治理体系,形成以体制机制、数字生态规则体系为主的制度路径,真正建构公众参与基础上的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型数字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