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7年4月2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印发《中国共产党铁路企业委员会工作规则》(铁总党[2017]18号)(以下简称《规则》)。《规则》不仅有助于健全科学有效的铁路企业党委会工作制度、机制,而且有利于推进铁路企业各级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规则》的制定乃遵循党章、党内其他法规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参照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时刻,学习党的历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对于有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的中国铁路人,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尤其是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的百年历史,深刻把握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扬光大百年光辉历程的宝贵经验,必将推进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回顾百年铁路党史,中国铁路始终是党高度重视和充分依靠的力量,始终传承着强大的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首历史,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铁路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铁路创立、成长、壮大的全部历史,它既包含了中共党史的一般性发展规律,也体现出铁路发展的行业烙印特色。因此,学习铁路党史对加强铁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传承铁路优良传统,凝聚铁路干部职工力量,完成"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一、铁路党史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探究农工党"行动理念"的孕育产生、光大深化和延续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农工党从认同中国共产党到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再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性跨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能。本文分两期刊登,望广大党员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早期铁路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至1923年这一时期的铁路工人运动。将这一时期的铁路工人运动界定为早期铁路工人运动,是基于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自此之后党领导的铁路工人运动和工人运动转向了新的阶段;是基于这一时期的铁路工人率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从原先自发的斗争向联合的由共产党组织的斗争转变,同时以铁路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山西铁路作为中国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计民生、拉动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以特有的货运优势被称为“全路第一货运大局”,运营着被誉为“世界重载第一路”的大秦铁路,拥有着世界领先的重载能力和技术。回顾山西铁路百年峥嵘岁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说,山西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历经沧桑的发展史,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百年巨变的奋斗史,要实现山西铁路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铁路锻造了"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中国铁路的发展壮大,始终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英雄人物创造、产生和传承革命精神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精神是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因此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革命精神的产生逻辑、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剖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方略,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协同推进,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亲民惠民的为民形象;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锐意创新的改革形象;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良法善治的法治形象;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的廉政形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塑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七一”讲话中 ,江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出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为我们搞好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从铁路企业的角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备文化战略视角 ,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认真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用优秀的、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时期最鲜明的特质。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助于诠释中国政党制度的根本成因,有助于彰显中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有助于深化对政党和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精神标识。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予以发布,青藏铁路精神以其“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丰富内涵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确认识青藏铁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铁路红色血脉,弘扬青藏铁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成一 《前沿》2001,(11):48-50
以德治国在中国古已有之 ,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在国际上以德治国也有了成功的典范。它不仅有助于弥补法治的缺陷 ,而且有助于我们党跳出执政的历史周期率 ,有助于铲除社会丑恶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定的历史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并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应对百年变局、创新现代化理念等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不断坚定。面向未来,应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吴佩杰 《传承》2012,(24):58-5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党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我们能够在正确的指引下不断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清晰的改革信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五位一体"全面改革时期,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危机意识。中国已成长为全球关键性大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更是中国政治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下营造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更是中国共产党调适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我们要根据党章、党内其他法规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决策部署,参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正确认识党的铁路企业委员会的一些问题,加强和改进铁路企业党的领导,真正实现铁路企业从严治党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一、党的铁路企业委员会的重大作用及工作遵循1.党的铁路企业委员会的重大作用党的铁路企业委员会在企业中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初,哈尔滨中东铁路的产业工人最早接触到布尔什维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中,其中以1918—1920年间的四次全线大罢工最为著名。这四次全线大罢工,沉痛打击了沙俄对中东铁路中国工人的剥削以及对中国物资的掠夺行径,为捍卫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价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工人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制定的《铁路企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是加强和改进铁路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下足功夫、花大力气,推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外学者较为客观地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风气正逐步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也逐步增强,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当前,及时把握和评析国外学者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研究的现状,关注和梳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有助于拓宽理论研究视野,增进不同思维语境下的对话与交流,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搭建起了又一个广阔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