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9,(22):46-46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中国应以日本为镜鉴,早作准备。考察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闫青春 《理论视野》2013,(10):76-77
近几年,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社会公益组织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连锁式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团队管理和服务的发展模式,为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老龄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婧 《学理论》2011,(9):55-58
中国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社会,面对未富先老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积极老龄观为中心,论述社会发展与老龄观建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老龄观的双层建构(表层建构和深层建构)特征,认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树立积极老龄观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阐释了微观层面的个体老龄观和宏观层面的国家老龄战略,并以健康老龄化为例说明积极老龄观的理念建构和实际践行。文章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活跃”“参与”等才具有积极意义,而要注重老年人的异质性和老年期的差异性,接受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更加多元的选择,实现社会和个人福祉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我们应当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把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对待,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是"对经济影响和人口变化的新视角",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也是一个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但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此应科学推动收获"人口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人口转变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来得早,也将去得快.如何抓住这短暂的历史机遇,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从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消除城乡流动的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应是促进人口红利兑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福利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使哈尔滨市养老机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从目前哈市养老机构的数量、质量以及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等情况看还存在很多不足,正遭遇政策扶持、人才储备、行业监管等多重瓶颈的制约.从优惠政策制定、加大投资力度、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建设布局、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和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等六大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从而积极探索促进哈市养老机构的快速和健康发展的新渠道、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宇学 《理论视野》2013,(11):38-42
企业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是第一因素,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口红利、城乡分割的人口结构、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期,抓住市场需求,加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从各个层面考察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治理方略。数字包容理念是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对于老龄社会治理尤其重要。基于社会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需要厘清“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概念内涵,并从加强观念培育、增进协调治理、引导产业发展、鼓励社群支持和开发主体潜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包容老龄社会的制度框架。考察对老年人友好的数字包容社会的建设,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有利于及时回应老龄社会新形态和老龄群体的需要,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利于发挥我国基础设施优势,丰富数字中国战略新时代尊老孝老的内涵。建设“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应全面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践行积极老龄观,增进多元主体协商共治,采用生命历程视角前瞻性规划与布局,提升互联网服务和内容适老化水平,有效发挥互联网使用的辐射效应,加强建设效果评估,完善数字包容社会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11.
孙钦荣 《学理论》2010,(18):53-55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变动的客观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其说是来自老年人群的规模扩大和高龄化这种结构性演变的趋势,不如说是老龄观及其下的社会体制和相关制度安排是否恰当的问题。阐述了老年歧视主义、老年资源主义、老年发展主义三种老年观,以及相对应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三种老龄工作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贫困群体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变革造成了不同群体利益获取的非均衡性,作为在变革中获益较少甚至失利的社会贫困群体有其特定的存在原因和社会特征,它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贫困群体与党政干部间的矛盾,与先富群体间的矛盾和其群体内部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处理这一矛盾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的发生和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丽宏 《民主》2004,(5):1-1
去年春天开全国政协大会时,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对“老三届”的看法。我说“老三届”其实现在大多成了社会的困难群体。这一代人,该读书升学时,被“文革”耽误,“文革”结束后,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但绝大多数仍在社会底层。他们现在年龄五十出头,父母若在都已高龄,需要他们照顾,孩子正在上中学或者大学,需要他们花钱劳神,而这批人偏偏却轮到了“下岗”,他们的窘迫是可以想象的。我的不少同龄人,现在都处于这样的困境,和他  相似文献   

14.
信息生产力的特征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生产力的产生并非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相互作用而成。信息生产力是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力量,它具有高智能化与网络化,高渗透力、全球范围运行等显著特征。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相比,信息生产力具有更优的技术基础,能更好地满足人的现实需求,更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就文化生产力的定位和焦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能力。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内容,又是指引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社会功能是,文化生产力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方式,也为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各种关系并且为满足我们的需要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社会、公民自身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主要有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其发生特点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等。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主要表现在群体认知、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群体态度等方面。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7)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群体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其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制约性,而通过理性启蒙是唤醒群众内在理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和贡献,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代表”是其他两个“代表”的基础。要贯彻好“三个代表”,首先要努力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则起着阻碍的作用。与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19.
20.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