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贵州乡村旅游是全国起步最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快的地区,也是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乡村旅游发展重点观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业对休闲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乡村旅游业正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形成并留下了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下,同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认知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宣传不足等问题。因此,新时代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当针对以上难题,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多重优势,既要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又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的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哈尔滨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注重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非正式制度和民间自治组织的功用,促进乡村善治;发挥乡村精英的巨大作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借助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从而推动哈尔滨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走深走实,实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双赢。同时,哈尔滨市还应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不仅是地上和地下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而且也是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生产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手握着保护与开发的“双刃剑”,徘徊在“积极保护”还是“消极保护”之间,犹豫于“保护为主”还是“利用为主”之间,不能从“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全球化视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国内外共信的指导思想,对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缺乏政府、学界与社会公众的共识,更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上可操作、又切合贵州特殊省情的应对措施。因此,认真研究我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是当前发展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明确要求贵州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为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支柱产业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乡村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对乡村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贵州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要置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中去理解。国家利益、市场需求、创新、竞争与交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动力基础,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耕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为此,要从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观念、乡村文化产业等角度出发,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求实》2009,(Z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刻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按照国务院2005年文件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领域。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留住乡愁,更是一项振兴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留住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基础上,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使振兴乡村有足够的底气,振兴乡村有所依归。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核心,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楠 《新长征》2020,(1):16-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发展路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的视角分析,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显而易见。重塑乡村文化应从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建立"四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喻丹 《当代贵州》2006,(14):22-25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国务院新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共有31个项目40个保护单位,在31个省市区中名列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贵州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前瞻的视野与超越物质利益的情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热情的心胸与科学专业的精神;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当今社会的文化回归意识与前瞻意识,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人类未来构筑更美好精神家园的呼唤和贡献,是我们对民族、国家和历史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545个中国传统村落,213个中国民族特色村寨,蕴藏着最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最多彩的民族歌舞、最绚丽的民族服饰以及宁静的乡土生活,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随着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乡村旅游被推进大众的视野,并在旅游复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曰益增长,彰显出独特地位。可以说,乡村旅游的一头是传统生活,一头是现代文明,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两者兼容并蓄,本刊特邀请嘉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向颖羿 《当代贵州》2022,(10):13-13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民族文化,近年来,良好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兴盛,在贵州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桃苗绣项目传承人,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我的职责所在."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  相似文献   

19.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8,(14):51-51
贵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共有62项101处进入,在全国较为突出。从本期起,本栏目将约请我省著名作家余未人先生对此进行系列解读,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0.
彭海红 《前线》2023,(4):25-28
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与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更有本质区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已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坚持并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