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的草稿中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通过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以及相关著述的考察可以发现,"跨越"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有其形成的理论渊源,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判断。同时,历史分析表明,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具有实现"跨越"的可能。显然,"跨越"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苑芳梅 《学理论》2014,(1):32-33
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本文认为,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逾越,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逾越。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有一个全新的理论认识,而且还可以对自列宁以后的国际共运史的实践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问题并最终提出“跨越”设想 ,是基于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期盼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实践动因 ;完善唯物史观 ,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理论动因。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6)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二者之间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联系。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处于沉寂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转而高度重视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大国的革命形势及其与未来世界革命的关系,形成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些大胆设想和理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中国建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创新和完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创举肖国安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有着两大思路。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大量论述的"西方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和中期,他们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始终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曾经设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者倾向于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立并"已经完成"的"哲学形态",西方学者倾向于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多元存在"的"哲学观点"。中国学术界认为,唯物史观一经形成,就成为经典的理论,并称之为"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西方学术界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或三个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多元观点论",可以称之为"唯物史观断裂无序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认识到,中国特色唯物史观已经是一个"事实存在",它的存在既是对"唯物史观断裂无序论"生成逻辑的否定,也是对"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继承和创新的"唯物史观创新出场论"认为,唯物史观应该是一个能够以不断重新出场的形式实现唯物史观创新在场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当代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有论争聚讼纷纭的焦点,这就提出了如何理解"经典表述"所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的根本性质问题。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我表述,唯物史观只是研究历史的指南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作为方法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指南的"指导线索",而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抽象公式和可以现成地用来解释和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和评价晚年马克思针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而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从基本方法论角度来看,这一“设想”可以和邓小平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抉择一脉相承。“跨越论”设想在开阔的现代世界历史视野中集中思考了落后国家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问题。邓小平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的“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突破了西方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相似文献   

13.
毋庸置疑,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最高理论成果。与传统哲学的致思逻辑截然相反,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即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从而展现出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深刻彰显了"真正的共同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旨归意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意蕴中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对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梳理,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底蕴,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明确了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解现代性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7)
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这种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具备内部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的优势条件。后来,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扬弃,并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卡夫丁峡谷"理论中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4)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历史贡献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提出的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天才论述。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经典著作出发,简要阐释唯物史观中的经典内容,并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进行相关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包含历史哲学、历史-社会理论、历史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三个层次。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对剥削、贫困、解放和社会主义在道义上的关切,以及他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阐述,对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展望,始终作为价值理念包含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和经济解释"之中。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到《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试图使基于人道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构成一种"革命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