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3.
李海泳 《学理论》2023,(1):26-29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转化。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就不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与变革。通过探究实事求是的实践意蕴、逻辑理路及现实启示,以期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现实工作的过程中为克服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片面主义等错误倾向和观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基于数字的外在赋权和青年的主动建构,“数字青年”于“虚拟出场——身份建构——个性表达”的逻辑理路中在时代大势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生活场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青年”从身体、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出个体数字化生存的丰富样态。然而,通过审视“数字青年”在数字空间的虚拟实践可以发现,部分“数字青年”的成长发展受到“理性失序”状态与无意义感的价值困境、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导致的信任困境及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交织的认同困境等制约,亟须党和国家加强对“数字青年”的价值引领、完善数字空间的法律制度以及引导“数字青年”悦纳内在的真实自我,全面、全力地护航“数字青年”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力。研究和探讨文化自信思想,要从文化的主体性、传承性、包容性、发展性四个方面,深刻认识其主要特征和思想特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四个视角,深入把握生其成动力和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6.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8,(5):81-85
公共治理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在理论上可以引导和规范政治学研究,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多元主体分工共治,倒逼改革的前行。推进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时需要注重将批判贯穿于借鉴与超越之中,在批判治理的新自由主义企图的同时,需要批判阻碍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关键因素,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利益失衡,批判的基本抓手是对公共事件的理性认知与处理。根本的破解之道唯有全面深化改革,这同时也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话语构建的基本依托,此外,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话语构建尚需明晰研究主体及其定位。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在历史、民族和文化等领域不断衍生,形成了虚无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图景中的表现形态,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样态。从虚无主义的演进逻辑来看,西方"虚无主义"强势传入的外部冲击力、社会舆论中由怀疑氛围逐渐聚拢而催生的现实生成力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虚无"基因的历史根源力,共同交织为虚无主义成型的三重动力。为警惕和防范虚无主义的进一步扩散,近代历史中积累的以历史眼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民族情怀驳正民族虚无主义和以文化省思肃清文化虚无主义等应对经验,为当下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10.
汪亭友 《政治学研究》2021,(5):16-27+155
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教训十分复杂,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公开性"为突破口,以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为切入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全面否定苏共与苏联的历史,全面否定苏军的历史,结果把苏联共产党、人民以及军队的思想搞乱了,为敌对势力趁乱瓦解苏军、苏共和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11.
郝建 《理论导刊》2012,(7):73-75
社区治理使命实现的关键在于社区文化的认同。但社区文化并不会被自然认同,只有社区文化软实力的权力化即社区文化软权力化,社区文化才能被主体认同,才能发挥社区文化是社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巨大作用。社区文化软权力化是社区文化认同的表征。社区文化软权力化有其逻辑理路即物质文化软权力化、制度文化软权力化、精神文化软权力化和行为文化软权力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进国际主义实践,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探索建立正常的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坚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践行国际主义等。中国共产党推进国际主义的实践对我国新时代外交具有以下现实启示: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坚持推动国际团结协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承担大国大党责任,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展开了全面批判,除去生产制度和政治治理这两个层面之外,社会-文化视角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角度解析生态危机,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解释力和时代性,从而明确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与趋向。  相似文献   

15.
阿尔文.施密德把多元文化主义视作现代的特洛伊木马,认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首先,特洛伊人对城外巨大的木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美国人则对多元文化主义现象抱有极大的热情;其次,特洛伊人曾被警告不要把木马搬进城,但他们不顾警告还是把木马拖进了城,同样,美国人也曾经得到告诫不要把多元文化主义引入美国社会,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在意这些告诫;第三,和古代的特洛伊木马一样,这个现代的木马一旦深入到国家内部,藏匿在木马里的“将士”就会打开城门,让他们那些守在门外的同伴进入这个国家的院校、商业、政府与教堂等领地。为此,施密德从理论内涵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东西方思想文化愈益猛烈地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我国的文化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政治层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化层面的审视,导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政治与文化层面的不协调,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开展.以文化自觉为契合点,介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主要经历了萌发与探索、更新与曲折、反思与发展、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百年演进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履行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苏亦飞 《理论导刊》2020,(5):118-123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说)和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本身创新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自信培育面临困境。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在把准价值导向、契合主体需求、夯实现实基础、激发多元参与和实现转化创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0.
基层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在基层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基本状态,是基层党风、政风的集中反映。良好的基层党内政治生态是新时代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保证。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优化基层党内政治生态依然面临着意识形态、组织管理和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困境。为破解困境,新时代优化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推进常态化政治思想教育,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长效性制度机制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民风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