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够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迫切需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应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严肃和纯洁党内政治生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和党性修养,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等路径,统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它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体,四大逻辑相互作用形成的巨大历史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要掌握其来龙去脉,厘清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并且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厚重的逻辑底蕴。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直接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课题;从实践向度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三个点”着手,即牢牢根植人民是立足点、紧紧依靠人民是关键点、不断造福人民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在岁序交替、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新年贺词内涵丰厚、特色明晰、意蕴深邃,蕴藏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以需要为依据、以实践为根基、以发展为关键、以价值为要义的美好生活观。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上下求索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又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现实逻辑的统一,映现了领袖与人民共情、人民与民族共荣、民族与世界共赢的价值真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见性阐发、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重要问题,十分值得探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逻辑起点主要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着手,寻找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基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逻辑起点的深刻分析,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最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着手,准确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发展观。这一文艺发展观的生成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文艺思想的历史逻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现实逻辑的严谨逻辑理路,内在蕴含着“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来推动文艺发展、以人民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来改善文艺现状、以人民满意与否为标准来改进文艺工作”的结构架构和践行路径,因此具有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作出应答、为谋划和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提供道路遵循、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力量的重大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视角,以“为工农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为不同时期教育的价值指向,系统梳理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逻辑;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逻辑主线,分析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逻辑。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逻辑,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根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实践宗旨、“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以及“推进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积蓄中国力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模式、新道路,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民民主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的价值导向。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人民民主特质,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根脉、以中国共产党民主理论为逻辑遵循,构建起以普选制为程序端口,以“三三制”原则与参议会制度为基准保障的完整制度框架,形成了严格完整的民主运行程序链条,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借鉴,即为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实践范式、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价值遵循以及为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传统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力量是推进“四个伟大”前进的动力及人民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等方面,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新贡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并对其理论起点、历史起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推动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实践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创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伟大的生产实践活动、来自于对人和自然界的双重改造、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实践精神。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3.
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民的具体实践,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人民主体性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其实质性内容,创造性是其最高表现形式。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创新引领发展实质上是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科学发展,它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全党高度重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实践选择是人文关怀。而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要求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实现路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以及以人的合理需要为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向度。理论向度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坚持人民中心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与重要的实践指向;现实向度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速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战略与现实之需;价值向度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消化吸收毛泽东的两份历史遗产作为历史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精髓实事求是为逻辑出发点,实现了由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突破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构,邓小平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前提、制度根源、技术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消除贫困的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之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全面小康;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志智双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统一,是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两个确立”的四重统一意蕴对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